黎勇在调研太平街社区的智能水表时,83岁的独居老人李惠芳紧握着他的手说:“要不是这小玩意半夜自动报警,我这把老骨头就危险了。”——发生在重庆涪陵区的这一幕,正是中国智慧城市从技术堆砌转向民生落地的缩影。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涪陵区委书记,黎勇将这场城市治理革命提炼为“智治、精治、综治、共治”的治理体系,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破局新样本。

一、数据孤岛突围:三级智慧中枢的涪陵解法
当敦仁街道归集30万条数据完成“人房关联”立体图谱时,城市治理实现了从模糊到精准的质变。黎勇在基层调研中发现核心痛点:同一栋楼内,燃气公司与街道办各自采集的住户信息重合率不足60%。
为此,涪陵创新建立三级联动治理中枢:
- 市级统筹:打通公安、交通、医疗等23个部门数据接口
- 区级调度:设立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日处理预警事件427起
- 街道应用:落地“错峰停车”“孤老监护”等15个民生场景
在太平街社区,这套系统已显现威力:通过在老旧小区加装800个物联传感器,火灾预警响应时间从平均15分钟缩短至3分17秒。
二、“四治体系”解剖:超大城市治理新范式
智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当气象预警系统发出暴雨红色警报,涪陵滨江路地下管廊自动启动水位监测。通过AI分析历史积水数据,提前3小时通知2600辆私家车转移,避免重现去年“7·12”内涝损失。黎勇指出:“数据壁垒是对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消除1/3重复采集就能释放出3亿民生资金。”
精治:痛点变支点的绣花功夫
在整治交通拥堵时,涪陵没有跟风拓宽道路,而是构建“三维交通网”:
✅ 轨道+公交:智能调度系统使公交准点率达97%
✅ 慢行系统:改造37公里绿道串联公园与社区
✅ 错时停车:释放4.6万个共享车位缓解旧城停车难
成果立竿见影:早高峰缩短22分钟,通勤幸福指数跃升全国第9。
综治:执法的“一网统管”革命
当餐馆油烟超标被举报时,城管队员不再单打独斗——通过“大综合一体化”平台,市场监管、生态环境部门同步介入检测,处理效率提升3倍。这种多跨协同模式已在1635个事项中推广应用。
共治:新就业群体的治理增量
快递小哥张明强在送餐时发现天然气泄漏,通过“众治涪州”APP上报隐患,获颁见义勇为奖金。平台上线半年吸纳3.2万骑手成为“移动探头”,占全区安全隐患上报量的41%。
三、数字鸿沟跨越:适老化改造的民生温度
在涪陵清溪镇养老服务中心,92岁的陈淑芬戴着智能手环体验远程诊疗。面对老旧小区改造的智能化困境,黎勇团队探索出三种破局路径:
- 梯度更新:分阶段推进智慧门禁(普及率92%)→智能水电(覆盖率63%)→健康监测(试点中)
- 载体创新:将数字功能融入143座“口袋公园”,老年人扫码可获取健身指导
- 代际帮扶:培养780名“银发助理员”教老人操作终端设备
适老食堂刷脸结算系统上线后,日均服务量激增227%,证明科技赋能的本质是人本关怀。
四、未来挑战:城市“数字大脑”的进化方向
在黎勇委员的构想中,智慧城市建设尚需突破三重瓶颈:
- 底座重构:探索老旧管网BIM建模,破解“地下迷宫”改造困局
- 算力革命: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将应急响应延时压缩至毫秒级
- 制度创新:建立数据要素市场,激发企业参与智慧场景建设
涪陵区已试点将污水处理厂实时数据开放给环保企业,使管网泄漏识别精度提升89%。
当技术狂飙撞上民生需求,涪陵用“四治密码”写下一份厚重答卷——城市大屏幕上跳动的30万条数据背后,是独居老人深夜自动报警的水表,是公交车厢里缩短的22分钟通勤,是暴雨来临前收到转移短信的2600位车主。黎勇委员手中的智能治理蓝图证明:真正的智慧城市不在算力巅峰处,而在人间烟火间。那些被传感器守护的安心睡眠、被绿道连接的社区活力、被共享车位化解的邻里矛盾,终将编织成“人民城市”最生动的注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