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南极科研受威胁,澳媒竟炒作 “中俄填补空白论”

作为全球科研探索的关键区域,南极洲一直承载着人类对未知的向往与追求。60 多年来,《南极条约》维系着这片冰雪大陆的和平与科学研究秩序。然而,当下美国在南极的科研布局正面临冲击,在此情境下,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竟借机炒作,抛出 “中国和俄罗斯可能填补美国在南极空白” 的荒谬言论。

南极科研遇冷:美西方科研产出下滑

“南极洲看似位于世界边缘,实则是全球生态与气候研究的核心枢纽。”ABC 报道中提及,澳大利亚的南极破冰船 “努伊娜” 号刚刚结束了为期两个月的航行,船上科研人员以及南极洲其他国家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对认知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但现实却令人担忧,南极洲海冰正持续缩小,冰架不断变薄,可相关科研成果却不升反降。

北极大学的研究显示,2021 年后,全球关于南极和南大洋的科研论文数量逐年递减。澳大利亚南极科学卓越中心主任马特・金表示:“科研成本攀升,各国南极项目与高校预算削减,直接导致了科研成果减少。对那些论文产出降低的国家而言,这意味着对南极研究重视程度大不如前。” 美国与澳大利亚赫然处于论文数量下滑的国家之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南极研究论文发表量上已超越美国,跃居全球首位。

美国削减南极科研投入,影响渐显

ABC 指出,美国的南极洲项目由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管理,在特朗普政府的规划下,2026 财年 NSF 资金将削减 55%。此外,负责南极渔业科学研究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经费也将被砍,美国破冰船 “纳撒尼尔・B・帕尔默” 号租约即将到期。

早在 2013 年,美国政府非核心部门 “停摆” 就波及南极,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声明,若僵局持续,美国在南极设立的 3 个科考站将暂停运行。如今,持续的资金削减无疑让美国在南极的科研处境雪上加霜。

1959 年签署、1961 年生效的《南极条约》现有 58 个缔约国,其中 29 个国家拥有决策话语权。在这一条约体系下,科研实力是决定各国在南极事务中地位的关键因素。澳大利亚海洋与南极研究所国际法教授杰夫・麦吉强调,在《南极条约》相关会议里,科研贡献突出、后勤保障完备的国家主导议程,话语权最大,是南极科研与后勤领域的核心力量。美国不断削减科研资金,无疑将削弱自身在南极事务中的影响力。

中国与俄罗斯:稳步推进南极科研建设

面对美国在南极科研的收缩,ABC 渲染所谓 “威胁论”,声称中国和俄罗斯可能会填补美国留下的空白。报道特意提到,中国目前在南极已建成五个永久性科考站,且第六个科考站建设计划正在推进。2025 年,我国在南极秦岭站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投入运行,彰显了中国在南极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与能源利用上的创新成果。

俄罗斯在南极的投入也备受关注。俄罗斯不断强化其在南极的存在,升级、重新开放科研站,还建成了飞机跑道。2024 年 12 月,俄罗斯南极东方站新越冬综合体正式投入使用,配套科学项目涉及地球气候变化、古冰盖、冰下湖水体等多领域研究,研究周期长达 18 年。

但实际上,中国对南极的探索与建设一直秉持着和平、科学、合作的原则。中国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严格依照南极条约体系开展活动。中国南极站建设遵循国际规则与程序,旨在增进人类对南极的科学认知,为国际南极科学考察合作搭建平台,推动南极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科研合作的大背景下,南极科研不应被地缘政治思维裹挟。美国削减南极科研资金,反映出其在科研战略上的短视。而澳媒无端炒作 “中俄填补空白论”,更是无视中国、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在南极科研中付出的努力与贡献。南极科研关乎全球生态与未来发展,需要各国携手合作,而非被不实言论干扰,陷入无谓的地缘政治纷争。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