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启幕:产学研共绘智能机器人发展新图景

2025年8月11日,全球机器人产业的目光聚焦北京——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的的热烈氛围中,一场以“机器人创投与生态共建”为主题的深度交流会如期举行。本次会议由首程控股旗下首程资本发起,汇聚了学术泰斗、产业领袖、投资机构及硬科技创业者,围绕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具身智能技术突破、量产落地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思想碰撞,为行业呈现了一场兼具前瞻性与务实性的“机器人产业盛宴”。

百亿基金护航:首程控股构建机器人产业生态闭环

作为本次交流会的主办方,首程控股的“产业+资本”布局成为焦点。据首程资本合伙人、参加CANPLUS创办人李青阳介绍,作为百亿级“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管理人”,首程控股已深度构建起覆盖机器人产业链的完整生态体系:一方面,通过设立专项投资基金,重点布局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场景化应用等前沿方向;另一方面,依托投后赋能体系,为被投企业提供技术对接、供应链资源、市场拓展等全周期支持。

数据显示,自2024年发起设立以来,“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已精准投资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松延动力、星海图、加速进化等10余家机器人赛道头部企业,其中多家企业已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我们始终坚信,机器人产业的爆发需要‘资本+技术+场景’的三重驱动。”首程控股执委、联席总裁叶芊在主题发言中强调,“2025年,行业将正式迈入‘量产元年’,供应链成熟度、技术突破速度与客户付费意愿的提升,正共同推动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具身智能:从“全场景幻想”到“有限场景深耕”

作为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技术方向,具身智能的落地路径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焦点。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刘云辉指出,具身智能被视为机器人发展的终极形态,但其技术复杂度远超大语言模型(LLM),涉及视觉感知、运动控制、环境交互等多学科交叉,短期内难以实现“全场景通用智能”。在他看来,更务实的路径是“以场景为锚点”:通过VFM(视觉-语言-动作模型)与LLM的深度融合,结合底层控制技术,优先攻克特定场景(如工业分拣、服务陪伴)的任务规划与执行能力,逐步提升机器人在有限场景内的泛化水平。

对此,智友·雅瑞科创平台发起人、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表示认同。他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具身智能的独特优势:“学术界的前沿研究、产业界的工程化能力与政府的政策支持形成了‘铁三角’,为产业未来20-30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2025年的技术破局,他提出两条关键路线:其一为“模型驱动”,即通过模仿人类智能构建深度泛化的物理世界模型,推动技术从消费端向医疗、物流等领域渗透;其二为“场景定义技术”,以具体运营需求为导向,定义专用载体、裁剪模型与数据规模,加速实现“产品-市场-需求”的商业闭环。王田苗预判,2025-2026年下半年,“场景定义技术”路线或将占据主导地位。

量产突破:合成数据与供应链成关键胜负手

人形机器人要真正实现“万台级”量产,核心瓶颈在哪里?银河通用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北大助理教授王鹤给出了关键答案——合成数据。他指出,传统机器人依赖真实场景数据训练,但采集成本高、周期长,严重限制了技术迭代速度。为此,银河通用自主研发了“万亿级合成数据管线”:通过物理仿真引擎构建多模态交互环境,生成海量轨迹数据并利用强化学习验证,结合“合成数据-真实数据”迁移技术,有效解决了闭环视觉端到端模型的训练难题。依托这一技术,其研发的人形巨身大模型已在分拣、操作等场景中实现“生产力级”应用,推动机器人从“演示表演”向“实际作业”加速跨越。

在“量产落地”的实践层面,加速进化创始人兼CEO程昊则聚焦场景选择。他提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商业化场景是“赛事与教育”:“例如机器人足球联赛,不仅能验证产品的运动控制、环境适应等能力,更能通过赛事运营形成稳定的收入模式,为后续规模化复制积累经验。”因时机器人创始人兼CEO蔡颖鹏则从执行器技术路线展开对比:“夹爪在固定场景(如流水线抓取)中仍具备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而灵巧手的核心价值在于泛化操作能力,能适应更复杂的任务需求,但需与软件算法深度协同优化。”江行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EO庞海天则提醒,尽管人形机器人的操作潜力巨大,但当前在稳定性、耐候性、可靠性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距离大规模工业级应用尚有距离。

投资风向:从“看Demo”到“看量产”

作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投资机构的逻辑变化折射出行业的成熟度。首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在投资圆桌环节透露关键数据:“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突破万台,其中出货量超1000台的企业将达到五六家。”基于此,首程资本将持续深耕“上游核心零部件”与“下游垂类应用”两大方向,强化产业链协同效应。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纪海泉则观察到投资逻辑的显著转变:“去年投资机构更关注‘Demo是否惊艳’‘团队是否有大厂背景’,今年则更看重‘能否率先量产’‘能否实现稳定交付’。”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补充道:“具身智能的技术范式尚未收敛,新的技术路径(如新型材料、新型传感器)与创新团队完全有可能颠覆当前的头部格局,这要求我们保持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

量产元年的“机器人时刻”正在到来

从学术探讨到产业实践,从技术突破到资本赋能,本次交流会勾勒出机器人产业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应用”的清晰路径。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供应链能力的成熟完善,以及资本与产业的深度融合,2025年被业内普遍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将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变为“工厂的得力助手”“家庭的智能伙伴”,一个更具想象空间的智能机器人时代正加速向我们走来。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