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经销商作为连接汽车生产商与消费者的关键纽带,长期以来在汽车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显示,经销商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经销商亏损比例已攀升至52.6%,新车销售业务的毛利贡献率为-22.3%,74.4%的经销商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倒挂”,其中43.6%的倒挂幅度超过15%。这一系列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汽车销量整体走高的背景下,经销商却深陷”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怪圈,渠道生态危机正在持续发酵,并可能通过产业链传导反噬整车厂商。本文将系统分析经销商危机的形成机制、当前应对策略,以及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路径。

经销商生存现状:数据背后的行业危机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销量增长、利润萎缩”的悖论。一方面,在政策刺激和换购需求推动下,乘用车产销量显著回暖;另一方面,经销商盈利能力持续恶化,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港股市场8家主要上市经销商中仅2家实现盈利,亏损总额超过62亿元。其中,美东汽车归母净利润亏损8.15亿元,同比扩大近30倍;正通汽车股东应占亏损9.94亿元,同比扩大39.63%;百得利控股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约79.1%。这些头部经销商集团的业绩”塌方”,折射出整个渠道生态的系统性风险。
经销商盈利结构的恶化尤为触目惊心。调查显示,新车销售业务已沦为”负现金流项目”,毛利贡献率为-22.3%。这意味着经销商每卖出一辆车,平均要亏损过万元。中升控股上半年累计销售新车22.9万辆,毛损高达23.88亿元,单车亏损超1万元。与此同时,价格倒挂现象(零售价格低于购车成本)已成为行业普遍问题,74.4%的经销商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倒挂,其中43.6%的倒挂幅度超过15%。严重的价格倒挂吞噬了经销商的流动资金,导致行业普遍面临资金周转困难与流动性紧张问题。
经销商与主机厂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在持续升级。调查显示,经销商对主机厂的总体满意度下降至64.7分,为近14年来的新低。满意度下滑的核心原因集中在三方面:价格倒挂幅度加大、资金压力加剧、厂家返利和考核机制不合理。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的调研显示,在40个汽车品牌中,有32个品牌存在价格倒挂情况,少数品牌的主要返利兑现账期甚至超过60天。这种”高目标+以价换量”的厂商策略,正将经销商推向经营风险的悬崖边缘。
值得注意的是,经销商危机中存在明显的品牌类型分化。新能源独立品牌经销商的盈利占比为42.9%,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的25.6%。新能源4S店在新车、售后和金融三项的毛利贡献均为正值,形成了从产品到服务端的正向循环。相比之下,传统燃油车经销商则深陷价格倒挂与新车业务亏损的双重困境,58.6%的燃油车品牌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这种分化预示着行业转型的结构性方向,也为经销商战略调整提供了重要线索。
危机形成机制:价格倒挂、返利陷阱与库存风险
经销商危机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深入分析这些机制,对于破解行业困局至关重要。
价格倒挂的形成与后果
价格倒挂已成为经销商亏损的直接推手。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价格博弈长期化,许多品牌为争夺销量选择以更低的终端价格吸引消费者;二是厂家的返利与考核机制复杂、周期较长;三是库存承压与融资成本上升挤压了现金流的缓冲空间。在”以价换量”的策略主导下,经销商不得不以低于进价的价格销售车辆,期待通过后续返利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然而,这种模式的风险极高,一旦整车厂延长返利账期或调整政策,经销商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价格倒挂对经销商经营造成了多维冲击。最直接的影响是吞噬利润空间,导致新车业务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恶性循环。中升控股上半年新车销售收入579.31亿元,同比下滑4.7%,新车毛利同比下滑20%。更深层次的影响是流动资金被大量消耗,74.4%的经销商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倒挂,其中43.6%的倒挂幅度超过15%,严重削弱了经销商的资金周转能力。兰天集团董事长汤华国透露,尽管上半年汽车销量同比增加20%,售后产值增长30%,但集团仍亏损500万元,这正是价格倒挂挤压利润的典型案例。
返利机制与考核体系的弊端
现行返利机制是经销商现金流困境的根源之一。调查显示,多数厂家的返利包含”基础返利”与”模糊返利”两类,后者占比较高且结算周期普遍为2-3个月,部分按季度结算。经销商难以在短期内精确核算实得返利,加之返利常以车款或内部抵扣形式存在,而非全额现金返还,实际可支配资金被进一步压缩。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的《倡议》指出,目前经销商主要面临返利构成复杂、兑现账期品牌之间差别大,以及返利的使用受限等问题。
主机厂的考核体系同样加剧了经销商的经营压力。经销商普遍反映,厂家对基础任务目标达成的奖励缩水,”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任务目标过高、品牌竞争力不足、考核内容繁杂等问题,使经销商陷入两难境地:为争取返利而超额提车会导致库存积压;不完成销售目标则面临返利缩水甚至品牌授权风险。这种扭曲的激励机制,本质上是一种由车企主导的、对经销商不利的产业链生态规则。
库存风险与资金压力的恶性循环
库存管理已成为经销商生存能力的关键考验。2025年6月,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42,虽处于警戒线水平之下,但仍高于合理区间,且环比上升2.9%、同比上升1.4%。库存预警指数长期位于荣枯线之上,意味着经销商资金一旦紧张,库存管理的容错率几乎为零。永达汽车通过主动控库和动态调整策略,将库存周转天数控制在26.3天,同比减少0.4天,有效规避了新车价格波动风险,这一案例为行业提供了宝贵参考。
库存压力与资金成本形成了恶性共振。经销商属于重资产行业,一方面需要大量资金从生产商处购买车辆以备销售;另一方面,资质参差不齐,筹资能力有限,银行的信用评级往往不高。在价格倒挂与返利滞后的双重挤压下,库存积压直接转化为融资成本上升,进一步加剧现金流紧张。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指出,资金周转困难与流动性紧张问题已蔓延至整个汽车流通行业,构成系统性风险的潜在源头。
表:2025年上半年汽车经销商面临的主要压力源及影响
压力源 | 具体表现 | 影响程度 | 典型案例 |
---|---|---|---|
价格倒挂 | 74.4%经销商存在倒挂,43.6%倒挂超15% | 直接吞噬利润,导致新车业务亏损 | 中升控股单车亏损超1万元 |
返利机制 | 模糊返利占比高,周期2-3个月 | 现金流滞后,资金周转困难 | 少数品牌返利兑现账期超60天 |
库存压力 | 库存系数1.42,高于合理区间 | 融资成本上升,跌价风险加大 | 永达库存周转26.3天,优于行业平均 |
考核体系 | 目标过高,奖励缩水 | 被迫超额提车或放弃返利 | 仅30.3%经销商完成销售目标 |
应对策略与转型路径:从短期求生到长期重构
面对严峻的经营环境,经销商正在探索多层次的应对策略。从短期生存到中期调整,再到长期转型,行业亟需一套系统性解决方案。
短期策略:现金流维稳与成本控制
在现金流管理方面,经销商正将重心转向售后业务这一”现金奶牛”。数据显示,经销商毛利构成中,售后贡献63.8%,金融与保险贡献36.2%,而新车则为负贡献。售后服务因此成为经销商最稳定的现金流来源。部分头部经销商集团已在洗美、深度保养、二手车整备和延伸服务(如租赁、改装)上投入,以提高单车生命周期价值。永达汽车的零服吸收率达到84.2%,意味着其超八成的固定运营成本已由售后业务承担,这种”售后托底”的结构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借鉴。
库存与资金的精细化管理是短期求生的另一关键。经销商纷纷采取”以销定采”模式,严格控制库存水平。永达汽车通过新车销售与存货资金数字化系统的联动,加强对30日以上新车超期库存的管理,并与管理团队绩效捆绑考核,使库存周转天数降至26.3天,在途在库存货余额较2024年末下降6.8%。与此同时,经销商也在寻求生产商支持的融资解决方案,如通过生产商担保获取银行承兑汇票,缓解资金压力。这些措施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困局,但能为经销商赢得宝贵的转型时间。
中期调整:渠道规则重构与业务组合优化
重构与主机厂的合作关系是中期调整的核心。行业呼吁建立更透明、更具风险共担的渠道规则,包括简化返利结构、缩短返利账期、合理设定销售目标等。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已发布《关于呼吁汽车生产厂家优化返利政策缩短返利兑现账期的倡议》,指出对42个汽车品牌承诺经销商的返利问题进行的专项调研显示,目前经销商主要面临返利构成复杂、兑现账期长等问题。理想的厂商-渠道关系应借鉴欧美经验:美国汽车分销体系返利和激励政策透明度较高;欧洲则普遍采用厂商与渠道深度绑定的合作模式,主机厂主动分担库存风险。
业务组合的战略性调整同样至关重要。经销商正在加速”关停并转”弱势品牌网点,同时加大对新能源品牌的投入。调查显示,新能源独立品牌经销商的盈利占比为42.9%,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的25.6%。和谐汽车上半年在香港和海外市场销量超1.5万辆,占总销售量的51.3%,成为主要增长动力,这一案例凸显了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性。二手车业务也是潜在的增长点,永达汽车上半年二手车毛利率达5.21%,环比提升0.81个百分点,通过严控库存周转及优化毛利结构,实现了毛利1.13亿元,环比提升8.2%。
长期转型:新能源布局与商业模式创新
新能源渠道的全面布局是经销商的必然选择。2025年1-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量962万辆,同比增长36.7%,新能源车销量达到汽车总销量的45.5%。新能源4S店在新车、售后和金融三项的毛利贡献均为正值,实现了从产品到服务端的正向循环。经销商需要重新评估品牌组合,加大对新能源品牌的资源倾斜,同时适应新能源车销售服务的新要求,如充电设施建设、电池检测维护等。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经销商也面临售后产值低、投资回收期长等挑战,这意味着转型不能简单复制传统燃油车模式。
商业模式的创新决定经销商的长期竞争力。行业领先者正在探索从”销售导向”向”用户运营”的转变,通过构建多元化销售策略和创新业务模式,提高客户粘性和生命周期价值。数字化技术将在这一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帮助经销商实现精准营销、远程服务、数据驱动决策等能力跃升。此外,经销商集团可考虑拓展汽车金融、保险代理、出行服务等增值业务,打造多元盈利生态。正如永达汽车所实践的”质量型经销商”模式,行业比拼的不再是谁能靠规模卖更多车,而是谁能以更高效率服务客户、以更稳健财务抵御风险。
表:经销商转型策略的多层次实施路径
时间维度 | 战略重点 | 具体措施 | 关键成功因素 |
---|---|---|---|
短期(6-12个月) | 现金流维稳 | 强化售后业务,控制库存,降低成本 | 售后业务占比,库存周转效率 |
中期(1-3年) | 业务重构 | 优化品牌组合,拓展二手车,调整渠道规则 | 主机厂合作,新能源占比,二手车规模 |
长期(3-5年) | 模式创新 | 数字化转型,用户运营,增值服务生态 | 数字化水平,客户粘性,多元收入结构 |
产业链反思与政策启示: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渠道生态
经销商危机表面上是渠道层面的困境,实则是整个汽车产业链深层次问题的外在表现。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厂商、经销商和政策制定者的共同努力。
厂商责任与产业链治理
主机厂需要重新审视渠道战略的可持续性。当前”高目标+以价换量”的打法虽能短期提升市场份额,但长期看无异于”杀鸡取卵”。经销商作为连接用户的关键触点,其稳定性直接影响品牌的市场表现和客户体验。厂商应当承担起部分库存与价格稳定责任,改进返利与结算机制,避免把短期市场份额的争夺转化为长期渠道的伤害。理想的厂商-经销商关系应建立在风险共担与收益共享的基础上,如欧洲市场普遍采用的厂商与渠道深度绑定模式。
产业链治理机制的创新势在必行。对比全球市场,美国汽车分销体系以独立经销商为核心,返利和激励政策透明度较高;欧洲主机厂通常会主动分担库存风险。中国市场的价格战更为激烈,渠道端承受的压力也更为集中。这种差异表明,面对行业波动时,不同的渠道治理机制会直接影响到经销商承受冲击的程度。行业组织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应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建立更公平、透明的渠道规则。
政策支持与行业引导
金融支持政策对缓解经销商现金流压力至关重要。汽车经销商大多是民营或个体性质,资质参差不齐,筹资能力有限,银行的信用评级往往不高。建议监管部门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汽车流通领域的金融产品,如基于库存融资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生产商也可主动为经销商提供信用担保,帮助其获取银行融资支持。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已开始组建汽车金融服务网络,将生产商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纳入服务体系,这种模式值得推广。
行业规范的完善有助于遏制恶性竞争。当前汽车产业深陷以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卷式”竞争,导致价格体系紊乱,经销商利益受损。有关部门可考虑出台行业指导原则,规范厂商与经销商的权利义务关系,特别是在返利结算、库存补偿、网点建设等方面。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的《倡议》已迈出重要一步,呼吁优化返利政策、缩短返利兑现账期。更系统的行业标准将有助于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渠道生态。
结构性变革与行业未来
新能源转型将重塑整个渠道生态。随着新能源渗透率达50.2%(2025年6月单月突破53.3%),传统燃油车经销商面临生存空间被挤压的挑战。新能源车销售服务模式的变化(如直营、代理制等)也在冲击传统4S店模式。经销商需要主动适应这一结构性变革,重新定位自身在价值链中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独立品牌经销商虽然盈利状况相对较好,但也面临售后产值低、投资回收期长等挑战,这意味着渠道转型仍需持续探索和创新。
汽车流通行业的价值重构是长期趋势。在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的背景下,经销商的核心竞争力应从”销售能力”转向”服务能力”和”用户运营能力”。未来的成功经销商很可能是那些能够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闭环生态的”用户企业”。正如永达汽车所实践的”质量型经销商”模式,行业竞争逻辑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这一转变不仅关乎经销商的生死存亡,也将深刻影响整个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销商危机是汽车产业转型期的阵痛,也是产业链重构的契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厂商摒弃短视行为,与经销商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需要经销商主动转型,适应新能源与数字化浪潮;也需要政策制定者和行业组织提供引导与支持。唯有如此,中国汽车产业才能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渠道生态,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质变。汽车行业是要回归健康可持续的渠道模式,还是继续陷在”价格战”里透支未来?答案关乎百万从业者的生计,也关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