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周销量格局重塑:零跑领跑、小米崛起与中游混战的背后逻辑

一、头部阵营:零跑蝉联冠军与小米的“生态化反”

零跑汽车以13010辆的周销量连续七周稳居新势力榜首,其成功并非仅依赖低价策略,而是通过全域自研技术(如12万级车型C10标配激光雷达)和精准定位10-20万元主流市场,形成差异化优势。产品矩阵中C10(3220辆)、B01(2870辆)等车型多点开花,产能利用率高达95%,印证了其“大众化新能源供给者”定位的有效性。

小米汽车则以9790辆的成绩位列第二,距离“周销破万”仅一步之遥。SU7(5170辆)与YU7(4620辆)的双车型驱动,叠加二期工厂投产,推动交付量环比增长58%。其快速起量的核心在于生态转化能力——MIUI Auto系统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的联动,显著降低了“米粉”用户的决策门槛。此外,高效的线上订单系统和线下渠道铺设,进一步缩短了交付周期,形成口碑裂变。

二、中游角逐:方程豹、乐道突围与岚图的逆袭

比亚迪子品牌方程豹以4210辆首次跻身新势力前十,依托母公司技术背书,主打硬派越野细分市场。而蔚来子品牌乐道(2620辆)则以更低价格承接主品牌溢出用户,L90车型贡献了78%的销量,但实际表现与“爆单”传闻存在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岚图(3230辆)凭借梦想家(1190辆)等MPV车型,周销量首次逼近极氪(3250辆),反映出增程式商务车市场的潜力。

鸿蒙智行(1.07万辆)虽未单独计入新势力榜,但其拆分出的问界(8580辆)表现亮眼,M8(4770辆)稳居40万级SUV销冠,华为智驾系统成为核心竞争力。不过,问界M7销量仅50辆,或与新款即将上市有关,预售价28.8万元的新M7已收获超10万小订。

三、传统“蔚小理”的困局与转型阵痛

理想(8060辆)和小鹏(8140辆)仍依赖单一车型支撑——L6(3050辆)和M03(3170辆)分别贡献了38%和39%的销量。这种“爆款依赖症”使其面临竞品冲击时风险陡增。理想虽尝试通过纯电车型i8(1260辆)转型,但增程技术易被模仿的短板逐渐显现。小鹏则因P7车型召回事件(涉及47490辆)陷入质量风波,拖累品牌口碑。

蔚来(含乐道合计6180辆)跌至第12名,主因在于产品换代青黄不接,高端定位难以参与价格战。尽管第三代ES8预售订单达10万辆,但实际交付尚未放量,换电模式的高成本压力持续制约其盈利能力。

四、数据背后的隐忧:真实需求还是数字游戏?

销量狂欢下需警惕**“压库”现象**。例如特斯拉Model YL(1030辆)交付量远低于15万订单量,被归因于产能不足而非需求疲软。此外,部分品牌通过集中交付、促销冲量短期拉高数据,如鹏G7(710辆)上市首周表现不及预期。更值得关注的是,中低端车型占比过高可能稀释品牌价值——零跑、小米的主力车型均价不足20万元,而仰望(140辆)等高端品牌则因受众狭窄难以规模化。

五、未来竞争焦点:技术壁垒与用户运营的双重考验

市场已进入淘汰赛阶段,缺乏核心技术的品牌将加速出局。零跑的全域自研、华为的乾崑智驾等案例表明,差异化技术标签比配置堆砌更具长期价值。另一方面,用户运营能力成为胜负手:小米的生态联动、问界的华为光环、乐道的“平价蔚来”策略,均在试图降低用户教育成本。但若补贴退坡或粉丝热情消退,这些优势能否持续仍需观察。

第37周销量榜单折射出新能源市场的深层变革:消费降级推动性价比车型崛起,高端化需以技术为锚,而中游品牌必须在细分市场找到不可替代性。当潮水退去,唯有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品牌才能穿越周期。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