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润“失血”对比:谁伤得最重?
2025年第二季度,外卖补贴大战的财务代价在三巨头财报中赤裸呈现。美团以调整后净利润暴跌89%至14.9亿元成为“最惨玩家”,其核心本地商业经营利润率从25.1%骤降至5.7%,单季度营销开支激增51.8%至225亿元,但市场份额仍从70%下滑至65%。京东净利润腰斩50.8%,新业务(含外卖)亏损飙至148亿元,每单外卖亏损5-6元,市场份额仅10%,营销费用同比暴涨127.6%至270亿元,堪称“烧钱换市场”的激进代表。相较之下,阿里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下降18%至335亿元,看似温和,但其中国电商集团EBITA缩水103亿元,销售与营销费用达527亿元,超京东美团之和,暴露出“饱和式投入”的代价。

关键差异:阿里因淘宝闪购7月才启动大规模补贴,二季度影响滞后;而美团、京东的利润下滑直接反映4-6月战况。若以“少赚利润”计算,三巨头合计损失超350亿元,美团独占近九成跌幅。
二、战略逻辑分野:护城河、流量协同与生态防御
- 美团:护城河危机下的“生死战”
王兴称“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市场”,但美团面临两难:日订单破亿却牺牲单笔利润,骑手补贴和商户激励推高成本。瑞银数据显示,其市场份额从85%跌至65%,反映低价补贴难以抵挡阿里京东的联合冲击。不过,美团“外卖+到店酒旅+闪购”的一站式生态仍具粘性,高客单价商户占比优势显著。 - 阿里:电商基本盘的“防御性进攻”
蒋凡将淘宝闪购定位为“与淘天协同的战略武器”,通过500亿补贴拉动淘宝DAU增长20%,8月周均订单达8000万单,用户增长200%。阿里以低客单价订单快速起量,但营收仅为美团即时零售的1/3.5,显示其“冲量单”为主的初级阶段特征。长期看,阿里试图通过引入百万线下品牌店,构建“远场电商+近场零售”闭环,目标三年GMV破万亿。 - 京东:新业务协同的“豪赌”
京东外卖虽订单量达2500万单/日,但亏损率高达107%,依赖零售与物流业务输血。其CEO许冉强调“与零售业务协同”,但市场认为其模式缺乏差异化,若三季度未能突破份额,或面临战略收缩。
三、未来战局推演:持久战还是停火协议?
- 现金流耐力赛:阿里现金储备5857亿元,远超美团(1711亿)和京东(2234亿),已宣布500亿补贴延长至三年;美团预警三季度“大规模亏损”,京东则需平衡新业务与整体利润率。
- 监管与行业反噬:市场监管总局两次约谈平台,商家“有订单无利润”问题凸显。若补贴持续,可能引发更严厉政策干预。
- 第二阶段竞争焦点:从GMV争夺转向用户留存与UE(单位经济模型)优化。阿里需提升高客单价订单占比,美团需修复利润率,京东则需证明亏损的可持续性。
四、AI与云业务:阿里的“第二战场”
在外卖鏖战同时,阿里云智能集团收入增长26%,AI相关收入占比超20%,过去一年投入超千亿。吴泳铭将AI+云定位为“未来十年核心机遇”,计划三年投资3800亿元,试图以技术优势对冲消费业务风险。这种“双线作战”能力是美团、京东难以比拟的差异化优势。
外卖大战本质是即时零售与传统电商的边界之战。阿里“以攻代守”,美团“背水一战”,京东“孤注一掷”,三巨头均陷入“囚徒困境”。短期看,美团失血最多但根基尚稳;阿里增速滞后但后劲充足;京东风险最高。长期而言,胜负将取决于谁能率先实现“补贴-规模-效率”的正循环,而监管与消费者疲劳可能成为终结战争的X因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