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深夜大涨 13%!AI 与云业务齐发力,开启自我重塑新篇章

在科技行业的风云变幻中,阿里巴巴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逆袭故事。曾几何时,反垄断重罚、蚂蚁上市受阻以及频繁的组织架构调整,让这艘互联网巨轮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看似迷失了方向。其股价从巅峰时期的超 300 美元一路狂泻至 60 美元,彼时的阿里被外界视作 “失速的大船”,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赛道上,似乎已被腾讯、字节跳动、百度等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腾讯凭借稳固的社交与游戏业务护城河,尽享行业红利;字节跳动借助抖音与豆包等爆款产品迅速破圈,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百度则因文心一言率先搭上 AI 热点的快车,备受市场关注。而阿里,深陷与拼多多的低价竞争泥沼,且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增长故事,一度被批评在科技浪潮中 “掉队”。

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短短 700 天,一切都已今非昔比。蔡崇信与吴泳铭接过阿里的指挥棒后,以破釜沉舟之势,带领阿里以 “重新创业” 的姿态全力押注 AI 领域,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自我重塑之旅。如今,阿里不再单纯依靠单一爆款应用来吸引眼球,而是凭借模型、云、应用三条战线的协同作战,在 AI 领域全面突围,成功改写了行业格局。

在模型层面,通义千问大放异彩。自 2023 年 8 月首次开源以来,通义千问持续迭代,如今已进化至第三代 Qwen3。这一系列模型成果斐然,在开源模型领域成功登顶。旗下模型覆盖范围极广,从 0.5B 到百亿级参数,横跨语言、多模态、数学、代码等多个关键领域。其中,Qwen3 发布后表现惊艳,短短一个月下载量便突破 1250 万大关,多个版本在权威榜单上力压 Meta Llama 4 和 DeepSeek R1 等强劲对手。不仅如此,Qwen3 不断衍生出至少 20 款新模型,数量之多超过了同期月之暗面、智谱、字节跳动、腾讯、百度、阶跃星辰等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开源模型总和。Qwen3-Coder 更是成为开发者社区的宠儿,其性能可与 GPT-4.1 相媲美,价格却仅为 Claude 4 的三分之一,凭借每天 2000 次的免费调用政策,成功拉低使用门槛,横扫市场。万相 Wan2.1 视频生成模型在 VBench 测试中夺冠,首创视频生成与编辑统一解决方案,后续推出的 Wan2.2 版本进一步优化,计算资源消耗节省约 50%,在复杂运动生成、人物交互、美学表达等方面实现显著提升。通义千问系列的首个图像生成基础模型 Qwen-Image 也毫不逊色,在通用图像生成测试 GenEval 等 12 项测评中斩获 SOTA(最佳表现),能够精准生成不同语种文字,编辑版本 Qwen-Image-Edit 更是以强大功能让众多用户直呼 “干掉 PS”。此外,QwQ-32B 推理模型和 Qwen3-235B-A22B 混合专家模型的推出,让阿里在 AI 推理新战场有了与 OpenAI、DeepSeek 正面较量的底气。这些成就不仅让阿里在学术和开发者社区声名远扬,更助力其被《时代》评为 “开源 AI 领导者”。截至 2025 年 4 月底,基于 Qwen 的衍生模型已超 10 万个,构建起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家族。

应用领域同样是阿里 AI 转型的关键战场。淘天、钉钉、夸克等核心业务板块,正全面向 AI 化转型,共同塑造着一个焕然一新的 “新阿里”。在淘天电商线,AI 的应用已深度融入业务的方方面面。淘天集团算法技术负责人、阿里妈妈 CTO 郑波带领团队打造的 AIGX 体系,实现了索引、推荐、出价、拍卖、创意和数据的全方位 AI 化。春节高管会上,阿里电商事业群 CEO 蒋凡明确表示:“AI 现阶段的目标,是先帮商家降本。” 从智能客服为商家节省人力成本,到个性化视频种草精准触达消费者,再到跨境电商中自动翻译与合规检测提升运营效率,AI 正逐步重构电商业务的基本面。

在 C 端,阿里副总裁吴嘉带领夸克团队全力冲击 AI 市场。全面升级后的 “AI 超级框” 集成了对话、搜索、写作、健康、教育等丰富功能,并相继推出 AI 相机、深度研究等实用应用,目标直指成为首个日活跃用户(DAU)过亿的 AI 应用,直接对标百度搜索。吴嘉直言:“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聪明助手,而是全民第一的 AI 入口。”

B 端业务方面,曾经历短暂沉寂的钉钉,借助 AI 实现强势复兴。阿里重组后,钉钉核心骨干回归,结合通义模型推出智能会议、自动纪要、AI 助理等实用功能,直面飞书和企业微信的激烈竞争。8 月 25 日,钉钉甩出 AI “全家桶”,通过软硬件协同发力,向腾讯、字节跳动发起猛烈进攻,成为阿里 B 端业务 AI 化的关键转折点。

出行与本地生活领域,全民级应用高德地图也完成全面 AI 化升级。今年 8 月推出的全球首个 AI Native 地图应用,“小高老师” 不仅能以对话形式推荐最佳路线、精准预测路况,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协助驾驶,让 AI 从辅助功能转变为应用的核心体验,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出行服务。

此外,1688、优酷、闲鱼等众多业务也纷纷加速 AI 化进程,将 AI 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商交易、内容推荐、二手物品交易等各类场景,形成了阿里全域 AI 化的宏大版图。

资本市场最为关注的,是 AI 能否切实转化为企业的实际收益。阿里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肯定答案。2024 年 12 月季报显示,阿里云收入增速重回 13% 的高位,到 2025 年 6 月季报时,这一增长态势进一步强化,阿里云单季收入增长率飙升至 26%,AI 相关产品收入更是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在互联网、零售、制造和传媒等多个行业广泛渗透。值得一提的是,阿里云是全球少数、国内唯一(公开盈利情况)已持续盈利且不断增长的云厂商。2025 年 6 月财季,经调整 EBITA 逼近 30 亿元,同比增长 26%。尽管阿里云收入在阿里整体收入中占比目前仍有限,但阿里云及 AI 技术产品正全面接入阿里各业务线,有望成为阿里集团未来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本季度阿里实现营收 2476.52 亿元,同比增长 2%(若剔除高鑫零售和银泰的已处置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将达 10%);净利润达 423.82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76%;经调整 EBITA 为 388.44 亿元,同比虽下降 14%,但这主要归因于对 “淘宝闪购” 业务的投入,以及在用户体验、用户获取和科技研发方面的支出。不过,阿里中国电商集团实现的两位数收入增长,以及多项业务运营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上述投入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AI 的发展促使阿里资本开支显著放大,本季度阿里对 AI + 云的资本性投入高达 386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20%,这正是吴泳铭口中 “未来三年 3800 亿元人民币 AI 投资” 的有力践行。

阿里 AI 化转型的背后,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倾斜。吴泳铭上任不久,便旗帜鲜明地提出 “用户为先,AI 驱动” 战略方针,此后阿里的一系列动作,都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几乎将全部资源押注于 AI 领域。2025 年 2 月,阿里豪掷千金,宣布未来三年投入 3800 亿元用于 AI 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投入规模超过过去十年总和。蔡崇信在《南华早报》撰文指出,AI 竞赛的重点应从追求 “极致智能” 转向推动 “实用应用” 落地,强调开源与小参数模型的普惠价值。在组织架构调整上,为使通义千问团队专注于模型研发,阿里将通义 App 从阿里云剥离,并入智能信息事业群,实现模型研发与应用推广双轮驱动。为加速 AI 创新,阿里简化汇报流程,推行快速决策机制。据晚点报道,业务高管开会遇疑问时,可直接联系吴泳铭,当场获取答复并迅速决策。同时,阿里全面调整 KPI 体系,将几乎所有业务考核指标向 AI 化倾斜。在人才战略上,引入顶尖科学家许主洪等行业精英,并对通义实验室团队普涨职级、全面加薪。马云也多次现身内部会议,着重强调 AI 的重要性,称 “AI 时代刚刚开启,一切才刚开始”。2025 年 2 月,当 DeepSeek 凭借推理模型震动全球时,阿里巴巴内部高度紧张,据外媒 The Information 报道,退隐的马云也频繁过问通义千问大模型进展,足见阿里上下对 AI 业务的重视程度。

AI 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这也成为阿里 AI 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随着字节跳动、腾讯等巨头纷纷加大在 AI 领域的布局,阿里通义实验室遭遇人才挖角危机。为稳定团队,阿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仅为研究员加薪晋升,更通过强调 “长期投入” 的战略信号,增强团队凝聚力。然而,在行业人才普遍短缺、全球顶尖 AI 人才稀缺的大环境下,这场人才暗战仍在持续,如何在高薪竞争之外,保持团队的创新初心与技术凝聚力,成为阿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技术竞争层面,DeepSeek、微软与 OpenAI 等强劲对手带来的压力如影随形。2025 年初,DeepSeek 的 R1 推理模型震惊业界,一度使 Qwen2.5 的市场声量受到压制,阿里旗下飞猪甚至曾短暂采用 R1 作为 AI 旅行助手。尽管 Qwen3 发布后,阿里奋力追赶,但在模型竞争瞬息万变的当下,竞争对手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可能改变行业格局,阿里必须时刻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精准把握模型发布节奏。

在业务落地环节,应用落地与商业闭环的平衡难题,困扰着阿里业务部门的 AI 化进程。淘天集团蒋凡提出 “AI 先帮助商家确定性降本”,这反映出在核心电商场景中,AI 目前更多扮演工具赋能角色,尚未实现对业务的彻底重构。如何从单纯的 “降本” 迈向 “增值”,是阿里能否成功转型为 AI 公司的关键所在。

历经 700 天的艰苦努力与全面 AI 化布局,阿里已初步构建起 “技术 – 商业 – 生态” 相互促进的三角飞轮。通义千问代表了全球开源模型技术的前沿水平,淘天、钉钉、夸克等业务成为 AI 商业落地的重要抓手,开源生态则为阿里打造了广泛的开发者护城河。3800 亿的巨额投入、坚决的组织调整以及坚定的战略定力,使阿里成为中国互联网巨头中 AI 布局最全面、且率先在 AI 领域实现盈利的企业。这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胜利,更是蔡崇信与吴泳铭掌舵 700 天以来,阿里全面 AI 化战略的集中体现。从模型开源、业务重构到生态布局,一场由 AI 驱动的深刻变革正在阿里内部汹涌澎湃地展开。然而,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模型与资本投入可以被复制,人才与长期创新文化才是阿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与护城河。AI 领域的竞争并非短期博弈,而是一场漫长的创新马拉松。

对于阿里而言,700 天仅仅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未来,阿里需在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商业应用的落地实践以及生态体系的开放拓展之间,持续保持精妙的动态平衡,让 AI 从单纯的 “股价后验指标”,真正转变为驱动企业持续增长的核心引擎。而能否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守住人才高地,将最终决定这家中国互联网代表性巨头,能否成功实现向 AI 公司的华丽转身,续写商业传奇新篇章。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