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降佣潮”背后的困局与破局:一场无人欢呼的行业变革

一、降佣政策的“象征意义”与现实落差

2025年8月,滴滴、曹操出行等平台相继宣布将最高抽成比例下调2%左右,表面看是响应政策号召的“让利”行为。然而,司机群体并未如预期般欢呼雀跃。据《2024年全国网约车市场年报》,司机小时收入同比下降12.9%至27元,降佣对实际收入的提升微乎其微——北京某司机测算,月流水1万元仅多出200元,却被油费、堵车等成本抵消。

算法黑箱与成本转嫁加剧了司机的无奈。抽成规则复杂(包含基础费、里程费、补贴等),且多数订单实际抽成已低于上限(约20%),降佣仅触及少数高抽成订单。更隐蔽的是,平台可能通过减少补贴、提高罚款或依赖聚合平台二次抽佣(叠加后仍超30%),将成本压力反向传导至司机。乘客端同样未受益,多地叫停“一口价”后,打车费用上涨,服务质量却因司机拒开空调、加收高速费等矛盾行为下滑。

二、内卷根源:恶性循环的“三座大山”

降佣未能触及行业深层矛盾,运力过剩、平台亏损与低价竞争构成闭环式困局。

  1. 市场饱和:4年间司机数量暴涨2.6倍,日均接单量从23单锐减至10单,800万司机争夺4600万订单的“僧多粥少”局面直接压薄个体收益。
  2. 平台盈利困境:曹操出行累计亏损超130亿元,如祺出行亏损25.69亿元,二线平台为生存依附聚合平台,支付10%-25%佣金(曹操出行2024年聚合佣金占比达85.6%),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3. 低价漩涡:聚合平台流量分配机制优先低价订单,倒逼网约车企业推出“特惠单”(利润仅6元/20分钟),司机被迫“用时间换钱”。政策虽叫停强制低价,但供需失衡下隐性低价竞争仍存。

三、破局路径:从“让利”到生态重构

短期政策干预长期商业模式革新需双管齐下:

  1. 监管深化:《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明确禁止强制低价销售,多地约谈平台要求抽成透明化(如云南昭通要求抽成≤24%),但需细化“成本认定”“优势地位界定”等执行标准。
  2. 差异化竞争:头部平台已探索服务升级——曹操出行推出“翻译专车”“好空气3.0”,滴滴通过酒店、餐饮会员权益绑定高端用户,以非价格因素提升客单价。
  3. 技术驱动效率:自动驾驶(滴滴、T3布局Robotaxi)、低轨卫星通信(曹操出行)等投入,有望降低人力与运营成本。
  4. 生态协同:滴滴海外“出行+外卖”模式(墨西哥市占率56%)、京东物流开放仓库降本60%等案例显示,跨行业资源整合可开辟新增长极。

降佣仅是起点,健康生态需多方重构

网约车行业的“无人受益”困境,本质是粗放增长模式与民生属性间的矛盾。抽成下调虽未能立竿见影,却是打破“低价-亏损-压榨”循环的必要一步。未来,唯有通过政策规范市场秩序平台转向服务与技术竞争司机权益机制完善的三维变革,才能实现用户、司机与平台的真正共赢。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司机的好日子不会来自单向让利,而是行业整体健康的自然结果。”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