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天河区的社区街道上,王阿姨像往常一样拎着菜篮子走进新开的盒马NB店。不同于传统超市的拥挤货架,这里9.9元的自有品牌纸巾、15元的澳洲牛排、当季直采的草莓整齐排列,结账时手机上自动弹出的”社区会员专属折扣”让她忍不住多买了两瓶洗衣液。”现在买菜不仅要看新鲜,更得看实惠。”王阿姨的话,折射出当下零售行业最汹涌的浪潮——当外卖大战的余温还未退去,美团、京东、阿里等互联网大厂已悄然转战硬折扣赛道,一场围绕”低价+品质”的新战役正在全国社区里打响。

从临期清仓到全品类硬折扣:折扣零售的”进化之路”
硬折扣赛道的火爆并非偶然。如果把时间拨回20年前,”上品折扣”作为国内首个折扣百货连锁店亮相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个看似小众的业态会在今天掀起如此大的波澜。疫情期间,以临期食品为主的软折扣店曾靠”低价清库存”逻辑快速扩张,但随着消费者从”被动捡便宜”转向”主动选优”,折扣零售的形态正在发生质变。
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折扣零售渠道增速达8.2%,位列第三;智研咨询更预测,2023年中国折扣零售市场规模1.79万亿元,2025年将突破2.2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1%。这股热潮背后,是三重趋势的叠加:其一,理性消费成为主流,年轻人不再盲目追逐品牌溢价,更愿为”好用不贵”买单;其二,线下消费韧性凸显,社区店的便利性、体验感重新成为流量入口;其三,零售话语权从品牌方转向渠道方——传统KA模式(关键客户模式)下,超市依赖品牌返点和渠道费盈利;如今,自有品牌模式通过直连工厂、减少中间环节,既能压低价格,又能根据消费数据快速调整商品结构,成为新护城河。
不是所有低价都叫”硬折扣”:大厂们的”隐形战场”
走进上海虹桥的山姆会员店,生鲜区”云南直采菌菇”的价签格外醒目;杭州的盒马NB店里,9.9元的自有品牌毛巾被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北京的华冠折扣超市中,”今日直降”的电子屏不断滚动着特价信息。这些场景看似相似,实则暗藏玄机——硬折扣的”硬”,拼的是供应链、选品、运营的综合能力,绝非简单的”降价清仓”。
供应链能力是根基。奥乐齐90%的商品是自有品牌,SKU精简至1600个,却能做到9.9元商品占比四分之一,秘诀在于”产地直发+精简链路”:山东的苹果绕过中间商直送门店,损耗率从传统超市的15%降到5%;广东的荔枝通过预冷技术锁鲜,运输成本降低30%。选品能力则是”隐形的门槛”。山姆曾因上架好丽友、卫龙等大众品牌引发会员不满,本质上是”严选差异化”与”大众化需求”的冲突——看似简单的”选哪款、弃哪款”,背后是对3000万会员消费数据的深度分析,是对”家庭用户每月吃几次牛排””年轻人更爱低糖饮料”等消费场景的精准把握。
运营效率决定生死。山姆在中国仅有78家门店,却集中在江浙沪地区,正是为了摊薄物流成本;盒马NB开放加盟后,如何在三四线城市保持”30分钟达”的履约能力?京东华冠折扣超市在宿迁、涿州连开5店,必须解决”县城单店日销5000元能否覆盖租金”的盈利问题。更关键的是品牌温度:盒马针对中老年用户支持现金支付,奥乐齐推出”小包装也低价”的适老商品,这些细节不是营销噱头,而是与社区用户建立情感连接的”黏合剂”。

美团、京东、阿里入局:即时零售的”最后一战”
当大厂们带着互联网基因闯入硬折扣赛道,这场竞争早已超越单纯的”卖货”,而是即时零售大战的延伸。美团有外卖骑手的履约网络,京东有仓储物流的优势,阿里有电商生态的流量池,硬折扣店恰好能成为这些能力的”线下出口”:社区店既是自提点,又是前置仓,既能承接线上订单的”最后一公里”配送,又能通过高频消费积累用户数据,反哺线上业务。
但巨头们面临的挑战同样严峻。首先是供应链的”补课”:盒马自有品牌占比30%-40%,京东七鲜主打生鲜自有品牌,美团目标50%,但要达到山姆90%的水平,仍需与工厂深度绑定、优化成本结构。其次是规模扩张的”平衡术”:下沉市场消费力差异大,如何在保持商品标准化的同时,让县城门店的”萝卜青菜”符合本地口味?加盟模式下的门店管理、加盟商培训,更是对运营能力的极限考验。最后是生态协同的”必答题”:阿里整合饿了么、飞猪推出大会员体系,美团将外卖与到店业务联动,京东打通物流与零售数据,能否将线上线下的用户、流量、供应链真正融为一体,决定着硬折扣赛道的最终胜负。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硬折扣赛道的竞争早已不是”谁更便宜”的简单博弈,而是”谁能更懂消费者”的深度较量。当大厂们带着技术、数据和资源扎进社区,当小超市开始学习自有品牌模式,当消费者用钱包投票选择”好用不贵”的商品,这场零售革命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边界——未来的零售市场,或许不再区分线上线下,而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全场景、全链路的新型零售生态。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场大战最好的结果,莫过于能在家门口的折扣店里,用最实在的价格买到最合心意的商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