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情怀与期待:三代人的奎元馆情结
“我家三代每个人生日都在奎元馆吃面庆生”,这句话道出了无数杭州家庭与这家百年老店的情感纽带。奎元馆创立于1867年,158年来不仅以“江南面王”的虾爆鳝面闻名,更成为杭州人庆祝人生重要时刻的“仪式感”场所。试吃员征集活动中,一位老食客的留言尤为动人:“亲人回国时,我们点了一品锅‘虾爆鳝’过桥,油爆的鳝鱼、剔透的虾肉,配上葱蒜,香气扑鼻……那碗面里藏着久别重逢的喜悦。” 这种情感联结,让生爆鳝片不仅是一道菜,更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
二、匠心工艺:从“饿养黄鳝”到“西式挂糊”
奎元馆对食材的极致考究令人惊叹。每天消耗近300斤黄鳝,选用外塘浅黄细斑鳝,每斤仅4-5条,确保肉质紧实;新到的黄鳝需“饿养”3-5天,吐尽泥沙与腥气。而掌门人叶维加的创新更让传统菜焕发新意——他在挂糊时加入几克泡打粉,使鳝片外皮蓬松酥脆,一改传统淀粉糊的硬口感。这种“南料北烹”的手法(江南食材结合北方油炸技艺),加上西餐元素的融合,正是杭帮菜“包容创新”的缩影。
三、试吃员的多元视角:老饕与探索者的碰撞
此次试吃活动吸引了不同群体:
- 怀旧派:如“老杭州”直言奎元馆是“金字招牌”,冲着“慢工细活”的生爆鳝片而来,反感预制菜时代的速食文化。
- 探索派:年轻食客此前只吃过片儿川,意外发现奎元馆的炒菜同样惊艳,“光听‘生爆鳝片’的名字就觉得香”。
- 文化共鸣者:海外归国学子通过这道菜寻找“不变的老味道”,母亲的话“奎元馆味道没变”成为对传统的最高赞誉。
四、一道菜背后的城市精神
生爆鳝片的制作工艺浓缩了杭州的包容性:
- 传承:保留轻糖醋味型与复炸工艺,延续158年的古法。
- 创新:叶维加从业40年,以中餐大师身份汲取西餐技法,在挂糊中融入泡打粉,解决传统口感问题。
- 匠心:从鳝鱼品种选择到每日换水养鳝,细节处彰显“江南面王”的坚守。
五、美食即文化,味道即传承
明晚的试吃活动,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城市记忆的对话。正如金庸曾赞奎元馆“面点天下冠”,如今的生爆鳝片则以创新诠释了老字号的活力。潮新闻将持续追踪试吃反馈,而无论评价如何,这道菜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杭州人“舌尖上的乡愁”与“创新自信”的象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