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产品的每一处变革、每一次命名,都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能激起千层浪。近期,全球出货量位居第三的小米,就因小米 17 系列的命名和外观设计,深陷舆论的漩涡中心,引发大众对其创新能力与品牌自信的探讨。
一段尘封十年的视频,在此时被网友重新翻出,将这场争议推向高潮。视频中,前苹果首席设计师 Jony Ive 对小米手机设计的评价,言辞犀利,直击要害。当时,面对 “如何看待被称为‘中国苹果’的小米手机设计与苹果相似” 这一问题,Jony Ive 没有丝毫掩饰自己的观点。他直言,接下来的话可能听着有些尖锐,但在他眼中,小米对 iPhone 设计的模仿,绝非是对其设计才华的认可,而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剽窃行为。
Jony Ive 回忆起自己投身手机设计的那段艰辛历程,坦言起初根本无法确定最终能否成功,内心满是挣扎。在漫长的七八年时间里,他放弃了无数个与家人共度周末的温馨时刻,全身心扑在设计工作上。然而,当看到自己的设计成果被他人轻易抄袭时,那种愤怒与无奈溢于言表。在他看来,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原创设计的亵渎,更是一种缺乏创新动力、偷懒耍滑的表现。
十年光阴匆匆而过,在这期间,小米不断拓展业务版图,生态链布局日益完善,还涉足汽车制造领域,成长为一家在全球都颇具影响力的科技企业。但 Jony Ive 十年前的这番评价,放在如今的小米 17 系列上,似乎仍有一定的适用性。

近段时间,网络上围绕小米 16 改名为小米 17,以及小米 17 Pro 系列背面设计的讨论甚嚣尘上。有人认为,小米跳过 “16” 直接命名为 “17”,是在刻意蹭苹果 iPhone 17 发布的热度,缺乏独立创新的勇气。从命名策略来看,苹果作为全球手机行业的标杆,其每一次新品发布都能吸引全球目光,小米此时推出数字相同的系列产品,难免让人产生跟风之嫌。在智能手机市场,命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更迭,它往往承载着品牌对产品的定位与期望,以及向消费者传达产品革新程度的重任。小米这一命名决策,无疑让部分消费者觉得其在品牌自信方面有所欠缺。
再看小米 17 Pro 系列的背面设计,更是引发了诸多争议。从曝光的图片来看,其背部设计与苹果 iPhone 部分机型存在一定相似之处,这让不少人质疑小米是否依旧未能摆脱模仿的影子。不过,小米方面也给出了解释。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手机部总裁卢伟冰展示了 2021 年发布的小米 11 Ultra,强调小米在设计上一直有自己的探索,早在四年前就尝试过类似的设计语言。他指出,小米 17 的设计是基于自身设计理念与技术发展的延续和创新,并非外界所认为的模仿。小米希望通过在手机背屏设计中融入交互性与探索性,打破当前手机设计高度同质化的局面,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给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小米 17 Pro 系列的背屏支持时钟显示、后摄自拍、快捷小部件等功能,这些都是小米在设计创新上的尝试。
然而,部分消费者和网友对此并不买账。他们认为,即便小米有自己的设计发展脉络,但在外观呈现上与苹果过于相似,还是会给人一种缺乏原创性的印象。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外观设计是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直观印象,也是品牌差异化的重要体现。当一款产品外观与行业领军者相似时,难免会引发关于抄袭的质疑。

如今,这段十年前的视频再度引发关注,背后或许有人有意带节奏,企图给小米制造负面舆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为小米敲响了警钟。在未来的手机设计等方面,小米确实需要展现出更多的创新与自信。在全球科技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消费者对手机的期待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性能,创新设计、独特体验逐渐成为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小米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丰富的资源,理应在创新的道路上大步迈进,摆脱外界关于模仿的质疑,用真正具有突破性的设计,在全球手机市场中树立属于自己的独特旗帜,赢得消费者发自内心的认可与尊重。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