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林火山》:一场十年豪赌的“雪落无声”

——当港式警匪片遇上作者表达的冰与火之歌

一、从“都市传说”到“争议漩涡”:一场长达十年的电影实验

2013年,麦浚龙在威尼斯失眠的夜晚构想出“飘雪的香港”,这一意象成为《风林火山》的美学核心——一个既真实又超现实的黑色寓言。影片从2015年立项到2025年上映,历经预算超支(1.5亿飙至4亿港元)、主演补拍纠纷(金城武合约到期致部分镜头由AI完成)、坂本龙一未完成的配乐等波折,最终以“港片史上最昂贵制作”之名登陆戛纳,却遭遇口碑两极。

争议焦点在于其“反类型”叙事:

  • 视觉奇观与叙事断裂:铜锣湾枪战与雪景的暴力美学被赞“颠覆港片传统”,但跳跃式的情节和模糊的角色动机让观众陷入理解困境。如影评人井润成所言:“线索如拼图复杂,但拼完仍缺一角”。
  • 演员的“去饱和度”表演:梁家辉的癫狂警探、高圆圆的冷艳黑帮大嫂等角色被设计为“符号化存在”,演技虽精湛却因缺乏情感连接被批“全员凹造型”。

二、作者意志 vs 大众期待:麦浚龙的“执念”与市场反噬

麦浚龙将《风林火山》定义为“对权力贪婪的浪漫悲剧”,其作者性强烈到近乎偏执:

  • 美学至上:1:1复刻铜锣湾、雪中血色等场景耗费巨资,甚至被调侃“豪门二代为梦想买单”。
  • 叙事冒险:摒弃传统警匪片的因果逻辑,采用《孙子兵法》的“风林火山”策略隐喻人性漩涡,导致普通观众直呼“晦涩”。

然而,这种执念也引发质疑。戛纳场刊《Screen Daily》尖锐指出:“7小时粗剪版或许更完整,但132分钟版本像被抽干血肉的标本”。相较王家卫《2046》的类似争议,《风林火山》更极端——它既非纯粹艺术片,也难称商业爽片,陷入“两头不靠”的尴尬。

三、国庆档生死战:明星光环难掩叙事风险

尽管坐拥金城武、梁家辉等“港片半壁江山”,影片面临三重挑战:

  1. 口碑阴影:戛纳首映后IMDb仅5.3分,豆瓣差评集中在“叙事混乱”。
  2. 档期强敌:主旋律大片《志愿军3》、合家欢喜剧《浪浪人生》等分流观众。
  3. 积压片魔咒:如《猎狐行动》等延期作品多数票房惨败,市场对“老片”信任度低。

唯一利好或许是“港片情怀”。影评人徐若风认为:“这种阵容未来再难聚齐,粉丝或为‘最后一次狂欢’买单”。但若想达到10亿票房及格线(制片方预期),仍需靠口碑逆袭。

四、雪落之后,港片未来何在?

《风林火山》的争议本质是作者导演与大众审美的碰撞。麦浚龙试图用“雪中香港”解构警匪类型,却因叙事失衡让多数人“冻僵在美学冰原”。正如网友调侃:“它像哪吒难产,却无哪吒的亲和力”。

或许,这部影片的价值不在票房,而在于其大胆的实验性——它证明港片仍有人愿冒险,哪怕代价是“败亦灿烂”。至于普通观众,不妨将其视为一坛“老酒”:爱者沉醉其凛冽,恶者皱眉其涩口。毕竟,香港的雪本就罕见,何必苛求人人懂赏?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