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做”招牌消失背后:绿茶餐厅与预制菜的艰难平衡

2025年9月,一则关于绿茶餐厅撤下“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广告牌的新闻引发热议。有网友发现,深圳南山区的绿茶餐厅门外已不见这块曾经醒目的招牌,外卖一次性餐具上“无预制菜”字样也被涂黑处理。这家以“现烤鸡”为招牌的餐饮品牌,正在悄然调整其营销策略,反映出整个餐饮行业在预制菜问题上的集体焦虑。

一、从高调承诺到悄然撤下:绿茶餐厅的态度转变

绿茶餐厅曾经将“无预制菜”作为核心卖点:

  • 门店醒目位置悬挂“现点现做”广告牌
  • 餐具包装明确标注“无预制菜”字样
  • 服务员口头强调菜品新鲜制作

然而这种承诺正被悄悄撤回。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深圳南山店门外已无相关广告,店员被问及时表示“不清楚什么时候撤下的”,但仍强调“烤鸡等招牌菜式是现做的”。这种欲说还休的态度,折射出餐饮企业在预制菜问题上的两难处境。

二、招股书揭秘:205家供应商的预制网络

绿茶集团招股书揭示了其商业模式真相:

  • 与205家第三方食材加工公司合作
  • 大部分食材制备过程分配给专业加工公司
  • 餐厅只需进行“简单操作”即可上菜
  • 通过此模式“降低成本和加速扩张”

这种模式确实带来了商业成功:

  • 2025年8月门店数超500家,覆盖100余个城市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2.47-2.54亿元,增幅近40%

但与此同时也埋下了今天争议的种子——消费者感受到的“现做”承诺与实际供应链存在明显落差。

三、消费者愤怒:被侵犯的知情权与信任感

社交媒体上,消费者对绿茶餐厅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

  • “标注现做实际预制,属于虚假宣传”
  • “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 “宁愿多花钱吃真现做,也不愿被欺骗”

这种情绪在2024年3月“佛跳墙事件”后达到高潮:当时媒体曝光杭州绿茶餐厅后厨售卖预制佛跳墙且未标注,尽管餐厅随后下架该产品,但消费者信任已受重创。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近期针对餐饮行业“预制菜未告知”的投诉量环比增长超过200%,反映出消费者对此问题的高度敏感。

四、行业现象:集体沉默的“预制菜尴尬”

绿茶餐厅并非个例,整个行业都在面临类似困境:

  • ​喜家德​​:被网友拍到遮盖“拒绝预制”宣传标语
  • ​西贝​​:因预制菜问题遭遇舆论风波
  • ​多数连锁品牌​​:不同程度使用预制成分但避而不谈

这种集体沉默背后是行业的两难:

  • 完全现做模式难以支撑快速扩张和高性价比
  • 公开承认使用预制菜又可能引发消费者抵触
  • 部分消费者接受预制菜但要求知情权和选择权

餐饮分析师指出:“当前问题不在于使用预制菜,而在于信息不透明。消费者反感的是被欺骗感,而非预制技术本身。”

五、监管介入:证监会问询与标准缺失

证监会曾对绿茶餐厅进行问询,要求说明:

  • 食品供应链具体模式
  • 预制菜占比情况
  • 是否符合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要求

这反映出监管层对相关问题的关注。但目前行业存在标准缺失:

  • 无明确定义什么算“预制菜”
  • 无强制标注要求
  • 无统一食品安全标准

这种标准缺失使企业陷入“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的困境。

六、解决方案:透明化或是最好的策略

面对这一困局,部分餐饮企业开始尝试新 approach:

  • ​清晰标注​​:在菜单明确标识预制菜品
  • ​分类处理​​:部分现做、部分预制,满足不同需求
  • ​价格区分​​:现做菜品定价更高,预制菜品更优惠
  • ​过程透明​​:开放厨房或展示制作过程

日本餐饮业的“公示制度”值得借鉴:法律规定餐厅必须公示菜品是否使用预制成分,让消费者自主选择。

国内已有餐厅尝试“双菜单”模式:一份全现做菜单(价格较高),一份含预制菜菜单(价格较低),取得不错效果。

七、未来趋势:预制与现做的重新定义

随着技术发展和消费观念变化,预制菜与现做的边界正在模糊:

  • ​预制技术升级​​:急冻、锁鲜等技术使预制菜口味接近现做
  • ​消费者分化​​:年轻一代更接受预制菜,追求效率和一致性
  • ​新模式出现​​:中央厨房+门店精加工成为平衡点

餐饮研究者预测:“未来不会再有纯粹的现做或预制模式,而是出现梯度体系:完全现做、部分预制、完全预制并存,满足不同场景和消费需求。”

重新建立信任的关键时刻

绿茶餐厅撤下“现做”招牌的行为,看似是营销策略调整,实则反映了整个餐饮行业在预制菜时代的身份焦虑。当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和知情权,当监管越来越注重规范透明,餐饮企业必须重新思考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

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隐藏或否认,而是建立基于透明的信任体系:

  • 明确告知预制成分和使用范围
  • 用价格区分现做和预制菜品
  • 通过技术提升预制菜品质量
  • 尊重消费者选择权

预制菜不是原罪,隐瞒才是。只有当企业敢于透明,消费者敢于选择,中国餐饮才能找到现做与预制之间的平衡点,迎来真正健康的发展。绿茶餐厅的招牌变化,或许正是这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开始。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