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芷蕾的”弯道超车”:从”玉女”到”烈女”,她如何撕开内娱审美的裂缝?

文章讲述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获得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分析其从早期”玉女”形象到”生猛烈女”风格的蜕变历程,揭示这一转变助其在内娱突围的深层原因,并折射出内娱审美从”白瘦清纯”向”多元包容”的变迁。

当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杯落入辛芷蕾手中时,整个内娱的视线都聚焦在这个86年出生的女演员身上。从《繁花》里摇曳生姿的”汪小姐”,到《日掛中天》中斩获国际殊荣的”叶秀珊”,辛芷蕾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玉女掌门人”到”烈女标杆”的蜕变。更令人惊叹的是,当85花们还在为客串角色争得头破血流时,她已手握奢侈品牌代言、登上《VOGUE》创刊封面、在综艺里被称为”内娱小品女王”——这场”弯道超车”的背后,藏着内娱审美变迁的密码,更写满了一个女演员对自我的清醒认知与果断突围。

一、被”白瘦清纯”耽误的八年:从”玉女”到”恶女”的蛰伏

2016年,22岁的辛芷蕾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是作为梁朝伟的广告搭档。镜头前的她穿着白裙子,扎着双马尾,笑起来时眼睛弯成月牙,像一颗刚剥开的荔枝,清甜得能掐出水来。那时的她不会想到,这张被称作”撞脸宋慧乔”的脸,会成为她早期星途的”枷锁”。

早期的辛芷蕾,几乎被定型为”柔弱小白花”。《拥抱星星的月亮》里,她是成绩优异却自卑的盲女;《画皮》中,她是被妖术控制的痴情女妖;《诡爱》里,她是被阴谋笼罩的女主播……这些角色的共同点是:苍白、柔弱、需要被保护。即便在《长江图》中饰演神秘的风尘女,导演仍要求她保持”清纯圣洁”的基调——上半张脸的月牙眼、圆润的脸颊、弱化存在感的淡妆,都在强化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

但辛芷蕾的长相里,藏着另一种与生俱来的”反叛”。她的下半张脸线条更锋利:厚实的嘴唇天然带着欲望感,颧骨微微隆起,眼神深处总像藏着团小火。这种矛盾的气质,在《绣春刀2:修罗战场》中被彻底释放。当她饰演的丁白缨挥着长剑砍断锦衣卫的刀,当她用带血的手指捏住沈炼的下巴说”我要你记住,我丁白缨要的东西,从来没有得不到的”,观众突然意识到:这张被称作”玉女”的脸,原来可以如此锋利,如此有攻击性。

这部戏成了辛芷蕾的”转折点”。她开始拒绝重复”柔弱”标签,主动接演《如懿传》里心狠手辣的金玉妍、《狼殿下》里黑化狠辣的殷郊公主。尽管这些角色仍是配角,但她的眼神变了——不再是怯生生的躲闪,而是带着审视与挑衅;她的肢体语言变了,不再是缩肩含胸的拘谨,而是挺直腰板的强势。就像她在《演员的诞生》里说的:”我不想再当那个等着被拯救的公主了,我想当自己的英雄。”

二、”生猛烈女”的标签:从”被定义”到”自定义”的突围

2023年,《繁花》的爆火彻底改变了辛芷蕾的星途。她饰演的”汪小姐”,穿着大红唇、波浪卷发,踩着高跟鞋在黄河路的弄堂里横冲直撞。这个角色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炸弹:她会在酒桌上拍桌骂街,会在谈判时用红唇碾压对手,会在深夜蹲在楼梯间哭到妆容花掉——但哭完之后,她又会擦干眼泪,踩着碎玻璃继续往前冲。

观众突然发现:原来内娱的女演员,也可以有这样”不完美”的生命力。辛芷蕾的”汪小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女主”,她有小市民的市侩,有被背叛的脆弱,有对金钱的渴望,但更多的是”老娘绝不认输”的狠劲。这种”带着烟火气的生猛”,恰好击中了当代观众的爽点——我们看腻了”完美无缺”的白瘦女神,却为”有血有肉”的烈女买单。

这种气质的转变,与辛芷蕾的自我认知密不可分。她曾在采访中说:”以前我总觉得,女演员要靠脸吃饭,得保持清纯才能被喜欢。但后来我发现,观众真正记住的,是你演的角色有没有灵魂。”为了塑造”汪小姐”,她特意去上海的老弄堂体验生活,观察菜市场里的阿姨如何讨价还价,看出租车司机如何在堵车时骂街。当她在剧中说出”我是汪明珠,我爹是汪先生”时,连空气里都带着弄堂里的风,真实得让人信服。

而这种”真实”,反过来强化了她的标签。现在的辛芷蕾,演什么都带着股”生猛”的劲儿:《逆行人生》里的家庭主妇,能一边哄娃一边骂老公”没出息”,转身就去工地搬砖;《乔妍的心事》里的黑户孕妇,前一秒还在和妹妹温情脉脉,后一秒就为钱翻脸;《刺杀小说家2》里的杀手,举枪时眼神冷得像冰,但面对小女孩时又会下意识地摸口袋里的糖。这些角色或许不够”完美”,却足够鲜活——观众记住的不是她的脸,而是她演活了的”人”。

三、内娱审美的”裂缝”:当”烈女”成为新顶流

辛芷蕾的崛起,本质上是内娱审美变迁的缩影。过去十年,内娱的主流审美是”白瘦幼”:女演员要皮肤白皙、身材纤细、气质清纯,最好带点”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但近年来,观众的审美逐渐”觉醒”——我们开始欣赏有力量感的身材,喜欢带点攻击性的眼神,甚至为”妈味””市侩”等曾经被贬低的特质买单。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当代女性不再满足于当”被保护的对象”,她们更想看到”能保护自己的女性”;不再崇拜”完美无缺”的女神,而是欣赏”有血有肉”的凡人。辛芷蕾的”生猛烈女”,恰好契合了这种需求:她不完美,却真实;她不柔弱,却有力量;她不刻意讨好观众,却用最本真的状态打动人心。

这种审美转向,在数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辛芷蕾的微博粉丝中,30岁以上的女性占比超过60%,她们的评论区里,最多的不是”好美”,而是”太有劲儿了””这才是我想要的大女主”。她的代言从奢侈品到国民品牌,覆盖的年龄层越来越广——这说明,她的”烈女”形象,已经突破了年龄与圈层的限制。

站在威尼斯的领奖台上,辛芷蕾说:”我想感谢所有喜欢’汪小姐’、喜欢’叶秀珊’的观众,是他们让我知道,原来女演员可以有这样的可能性。”这句话,何尝不是对整个内娱的告白?当”烈女”不再是配角,当”不完美”成为闪光点,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更包容、更多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每个女演员都可以活成自己,每个观众都能找到共鸣。

从”玉女”到”烈女”,辛芷蕾的弯道超车,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对自我的清醒认知,对角色的精准把握,更是对时代审美的敏锐洞察。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顶流”,从来不是活在别人的定义里,而是活成自己的光。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