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通过92岁退役军人褚常林的回忆,讲述了他经历辽沈战役等残酷战争的青春岁月,以及参与土地改革、乡村建设等新中国发展历程的温暖故事,展现了家国记忆的传承与”战争与复兴”交织的精神力量。

北京的秋阳穿过社区花园的梧桐叶,在褚常林的藤椅上洒下一片斑驳。92岁的老人戴着老花镜,正用布满老年斑的手指摩挲一本泛黄的相册——封皮是洗得发白的蓝布,边角卷着毛边,里面夹着半张泛黄的作战地图、一张1950年的土地证,还有一张他与战友的黑白合影。
“这是1948年冬天,我在辽沈战役前线拍的。”褚常林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却有力,”照片里穿灰布军装的,是卫生员小王。他比我小两岁,总把最后一块压缩饼干塞给我……”
老人的讲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时光的闸门。那些被炮火灼烧的岁月、被冰雪凝固的清晨、被热血焐热的誓言,随着他的声音,从历史的褶皱里缓缓铺展。而当话题转到”复兴”二字时,他的眼角泛起笑意,手指轻轻敲了敲相册里夹着的”2021年社区表彰证书”——那是他作为”最美退役军人”获得的荣誉。
弹坑里的青春:他用18岁的身躯,丈量战争的残酷
1946年,16岁的褚常林揣着母亲塞的半袋红薯干,跟着区武工队上了太行山。”那时候总觉得,’打跑蒋介石’是天大的事,比吃饱饭还重要。”他记得第一次摸枪时,手都在抖:”枪托比我的胳膊还粗,枪管里的机油味熏得人睁不开眼。”
真正让他”长大”的,是1948年的辽沈战役。作为卫生员,他跟着突击连冲锋在前的第三天,部队在锦州外围遭遇国民党守军。炮弹像冰雹一样砸下来,他趴在弹坑里给伤员包扎,血浸透了军装,却不敢停下——”伤员的血比我的热,我得让他们活着看到解放。”
最难忘的是那个雪夜。连队在转移途中遭遇伏击,卫生员小王为救一名重伤员,扑在对方身上挡住了子弹。”他临终前说:’常林哥,帮我把这封信交给俺娘……’”褚常林从怀里摸出一个已经发脆的信封,封皮上的字迹已经模糊,”后来我才知道,小王的娘在他参军那天,把家里最后半袋小米塞给了他。信里就一句话:’娘等你回来,喝小米粥。’”
战争中的温暖,往往藏在最残酷的缝隙里。褚常林记得,有次部队断粮三天,老班长把最后一块玉米饼掰成两半,塞给他一块:”小褚,你小子命金贵,吃了它。”自己却啃着冻硬的树皮,最后倒在行军路上。”他走的时候,手里还攥着半截草绳——那是他打算等打完仗,回家捆麦子的。”
18岁那年,褚常林在战地日记里写下:”战争不是电影里的英雄主义,是每分每秒都在和死神抢人。但只要能看见老百姓的笑脸,这仗,值!”
土地上的新生:他用老茧里的温度,触摸复兴的脉搏
1950年,20岁的褚常林穿着褪色的军装,站在湖南老家的田埂上。他怀里揣着部队发的《土地改革手册》,脚下是新分的1.2亩水田——这是他参军前,地主家佃户的地。”我娘跪在地里哭了半宿,说’咱祖祖辈辈没见过自家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是褚常林记忆里”最热火朝天”的岁月。他当过生产队长,带着社员修水库、种双季稻;当过民兵连长,带着民兵修公路、护粮仓;最让他骄傲的,是1964年村里通电那天——他带着电工爬了三座山,把电线杆竖在村口的老槐树上。”电灯亮的那晚,全村人都跑到晒谷场,小孩举着南瓜灯跑,大人们抱着收音机听《新闻联播》,连80岁的太奶奶都抹着眼泪说:’活了这么大岁数,总算见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
让褚常林印象最深的,是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他承包了村里的砖厂,带着20多个村民从烧土坯砖起步。”那时候没有机器,全靠人力搅拌、人工脱模。夏天窑里温度有50多度,工人们的汗把砖坯都打湿了。”他指着相册里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他穿着粗布工装,站在砖窑前,身后是码得整整齐齐的红砖,”但咱们不怕苦,因为知道’勤劳能致富’。第一年赚了2000块,给村里修了座小学,墙上的’振兴小学’四个字,是我亲手写的。”
时光里的传承:他用白发里的故事,续写家国的温度
2005年,75岁的褚常林从社区调解员的岗位上退下来。但他没闲住——在社区的支持下,他办起了”老兵故事会”,每周三下午给孩子们讲战争年代的故事;在家里开辟了”红色书房”,把珍藏的军功章、旧军装、作战地图都摆出来,供邻居们参观;最让他欣慰的,是孙子褚明浩成了海军军官。
“去年八一建军节,明浩穿着军装来看我,给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褚常林摸着胸前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眼眶发红,”他说:’爷爷,我现在守着南海的岛礁,就像您当年守着前线一样。’我告诉他:’你们现在守的,是更辽阔的国土;你们现在过的,是更幸福的太平。’”
社区里的孩子们总爱围着褚常林转。他们会问:”爷爷,打仗的时候您怕不怕?”他会笑着说:”怕啊,但怕有什么用?怕,就赢不了;怕,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孩子们又会问:”爷爷,现在的和平是怎么来的?”他就指着墙上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挂毯,一字一句地说:”是千千万万的先烈用命换的,是亿万人用汗水和双手干出来的。”
结语:家国记忆,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
暮色渐浓时,褚常林合上相册,把它轻轻放在茶几上。窗外的晚霞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小区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远处传来广场舞的音乐。他望着这一切,轻声说:”我这一辈子,见过最残酷的战争,也见过最温暖的复兴。战争教会我什么是坚韧,复兴教会我什么是幸福。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觉得’家国’是大词,但对咱们这代人来说,家国就是田埂上的稻穗,是教室里的朗朗书声,是孩子们的笑脸,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安心过好日子的底气。”
从弹坑到田埂,从战争到复兴,褚常林的一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他用最朴素的讲述,让”家国记忆”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细节、有心跳的故事。正如他在”老兵故事会”上常说的那句话:”记住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传承精神,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中国的明天。”
而当夜色完全降临,社区的路灯次第亮起,褚常林的藤椅旁,围满了听故事的孩子。他们的笑声,和着晚风中的桂花香,在时光里轻轻飘荡——这,或许就是对”峥嵘岁月”最好的致敬,对”家国记忆”最生动的传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