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破局者:从理论到千亿帝国的跨越】
2015年,北京科学院南路6号的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小黑屋”里,陈天石、陈云霁兄弟团队成功流片全球首颗深度学习处理器原型芯片。当测试结果正确的提示跳出屏幕时,这群年轻人或许未曾想到,十年后,寒武纪会成为中国AI芯片的代名词,市值突破5000亿元,成为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

寒武纪的崛起,始于学术突破。2014年,陈氏兄弟在国际顶会ASPLOS和MICRO上发表《DianNao》系列论文,首次提出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架构,其能效比传统CPU提升百倍以上。这一理论成果被谷歌、英伟达等巨头引用,美国《科学》杂志评价其为“硅谷之外的颠覆性进展”。2016年,寒武纪公司成立,次年其1A处理器集成于华为麒麟970芯片,成为全球首款商用AI移动芯片,一举打响行业知名度。
然而,寒武纪的路径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华为转向自研AI芯片,寒武纪营收骤降;2022年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台积电断供7nm工艺,被迫转投中芯国际14nm制程,性能损失30%。但陈天石坚持“长跑逻辑”,顶住亏损压力持续投入研发,最终在2024年AI大模型爆发潮中迎来转机——思元590芯片量产,算力达512TOPS(英伟达A100的80%),单季度营收暴增533%,首次实现盈利。
【02 技术硬核:架构创新与生态突围】
寒武纪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算力密度”与“能效比”**的突破:
- 架构革新:早期DianNao系列芯片通过运算单元优化、能效控制(能耗仅为GPU的1%)和多核扩展(性能超GPU 21倍)奠定基础。2024年推出的思元590采用Chiplet技术,算力弹性与成本优势兼具,直接冲击英伟达的垄断。
- 指令集自主:全球首创DianNaoYu专用指令集,支持主流开发框架(如TensorFlow),并构建统一软件平台Cambricon Neuware,实现云边端协同。
- 场景适配:针对中文NLP大模型优化指令集,在百亿参数训练中能耗比优于国际竞品12%,成为国产替代的“首选方案”。
但挑战依然严峻。英伟达CUDA生态开发者超400万,而寒武纪平台仅8.7万注册用户。陈天石坦言:“寒武纪是墩子,专业长胖,欢迎他人踩着我们做应用。”这种聚焦底层硬件、避免与客户争利的策略,正逐步打开政务、金融等敏感领域市场。
【03 商业博弈:从亏损王到盈利破局】
寒武纪的财务轨迹堪称“绝地反击”:
- 亏损泥潭:2019-2023年累计亏损超27亿元,被戏称“烧钱无底洞”。
- 盈利拐点:2024年Q4首次单季盈利2.82亿元,2025年Q1营收11.11亿元(同比暴增4230%),净利润3.55亿元。
- 营收结构:云端芯片占比58%(2024年收入11.66亿元),客户集中度风险仍存(前五大客户贡献70%营收)。
商业化路径上,寒武纪从早期IP授权转向“云边端车”全场景布局:
- 云端:思元系列芯片服务阿里、字节等千卡级大模型集群;
- 边缘端:MLU加速卡应用于自动驾驶、工业控制;
- 车载:2021年成立子公司寒武纪行歌,进军智能驾驶芯片,形成“第四极”。
【04 未来之战:中国“英伟达”的野望与隐忧】
寒武纪的5000亿市值,既承载着国产替代的期待,也面临现实拷问:
- 机遇:国家算力枢纽建设催生百亿级需求,寒武纪凭借国产化兼容性拿下西部枢纽超20亿元订单;美国芯片禁令加速国产替代,其“无缝迁移工具包”吸引200余家企业测试。
- 挑战:英伟达Blackwell架构迭代,华为昇腾产能扩张;寒武纪开发者生态不足对手1%,定增募资缩水至22亿元,机构持仓比例下降。
陈天石兄弟的初心始终未变——“做智能时代的芯片巨头”。从科大少年班的“差生”到江西新首富,从“小黑屋”到千亿市值,寒武纪的故事印证了硬科技突围的真理:“坚持者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