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交通在地面拥堵中寻找突破,低空领域正成为新的 “交通蓝海”。作为城市空中交通(UAM)的核心载体,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凭借零排放、低噪音、垂直起降的优势,成为全球低空经济竞逐的焦点。而在 eVTOL 的技术版图中,复合翼与倾转旋翼两大构型已形成 “双雄争霸” 的格局 —— 它们分别代表着 “稳健可靠” 与 “性能突破” 的设计哲学,背后集结了中外主流厂商的研发力量,更在安全、能效、成本与商业落地之间,勾勒出低空经济未来的不同可能。

一、技术路线格局:42% 对 35%,两大构型主导全球竞争
根据 SMG Consulting 2025 年 6 月发布的《全球 eVTOL 厂商先进空中交通现实指数》,全球 31 家重点整机企业中,复合翼构型以 42% 的占比位居第一,倾转旋翼紧随其后(35%),两者合计占据近八成市场份额。多旋翼、尾坐式等其他构型虽仍有存在,但在技术成熟度、载重能力与航程表现上,已难以与前两者抗衡。
这一格局的形成,源于国内外厂商的战略选择。在国内,复合翼阵营聚集了峰飞航空、沃兰特、御风未来等 “实力派”—— 峰飞航空的 V1500M 吨级 eVTOL 已完成上海首飞,御风未来 M1 则实现了 200 公里续航测试;倾转旋翼阵营同样阵容强大,沃飞长空的 AE200、时的科技的 eVTOL 机型已进入适航审定关键阶段,零重力、倍飞智航等新锐企业也在加速技术迭代。
“现在不是‘选边站’,而是‘看场景下注’。” 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复合翼与倾转旋翼的竞争,本质是低空经济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分化:前者瞄准大规模城市通勤网络,后者聚焦高端短途出行,两者共同构成了 eVTOL 商业化的 “双轮驱动”。
二、复合翼:稳健派的 “安全优先” 逻辑
复合翼 eVTOL 的核心设计理念,是 “垂直起降与水平巡航两套系统独立工作”—— 简单来说,它像 “直升机 + 固定翼飞机” 的结合体:垂直起降时依靠多组旋翼提供升力,水平巡航时则切换至固定翼推进,两套系统互不干扰。这种 “功能解耦” 的设计,赋予了它三大核心优势。
第一是极致的安全性。在复杂的城市低空环境中,风切变、紊流或系统故障随时可能发生。复合翼的升力系统(旋翼)与推进系统(螺旋桨 / 涵道)完全独立,若某一系统出现问题,另一系统可立即补位。例如,御风未来 M1 在测试中模拟 “单侧旋翼失效”,备用升力单元 0.3 秒内启动,实现平稳悬停;而倾转旋翼在模式切换时需要数秒至数十秒的过渡时间,应急响应速度远不及复合翼。“对城市空中交通来说,‘瞬时响应’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距。” 御风未来技术负责人表示。
第二是突出的能效与航程。由于水平巡航时仅依靠固定翼推进,停转的旋翼不会产生额外阻力,复合翼的气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构型。峰飞航空的数据显示,其 V1500M 吨级 eVTOL 在满载情况下,续航可达 300 公里,百公里能耗仅为传统直升机的 1/3;而倾转旋翼在 200-300 公里的典型航程内,因机械结构更重,能效优势并不明显。对需要高频次、长距离往返的城市通勤场景而言,复合翼的 “低成本运营” 优势尤为关键。
第三是更低的运维成本。复合翼的机械结构相对简单,无复杂的倾转机构和变桨系统,零部件故障率更低。沃兰特航空测算,复合翼 eVTOL 的年运维成本约为倾转旋翼的 60%,这对未来大规模部署的空中出租车网络至关重要 —— 毕竟,没有运营商愿意为频繁的维修付出高昂代价。
三、倾转旋翼:性能派的 “速度突围”
如果说复合翼是 eVTOL 领域的 “稳健派”,倾转旋翼则是当之无愧的 “性能派”。它凭借可机械倾转的动力单元,被誉为 “空中变形金刚”—— 垂直起降时,动力单元朝上提供升力;进入水平飞行后,动力单元逐渐倾转至水平方向,切换为推进模式。这种 “全动力参与飞行” 的设计,让它在速度与载重上占据独特优势。
速度是倾转旋翼最亮眼的标签。由于所有动力组件全程工作,避免了停转桨叶的阻力,倾转旋翼的飞行速度普遍比复合翼快 30%-50%。时的科技创始人黄雍威在采访中透露,其研发的倾转旋翼 eVTOL 最大平飞速度可达 320 公里 / 小时,而主流复合翼机型的速度多在 200-250 公里 / 小时。对追求时效性的场景 —— 如商务通勤、紧急医疗救援 —— 而言,更快的速度意味着更高的商业价值。例如,从上海浦东机场到虹桥机场,倾转旋翼仅需 20 分钟,比复合翼快近 10 分钟,更比地面交通快 1 小时以上。
载重能力同样不容小觑。倾转旋翼的动力系统布局更紧凑,机身可预留更大的载重空间。沃飞长空的 AE200 倾转旋翼 eVTOL,最大有效载重可达 500 公斤,不仅能搭载 4-6 名乘客,还可兼容医疗担架、货物集装箱等特殊载荷,这让它在高端旅游、短途货运等场景中更具竞争力。“未来的空中通勤不只是载人,还会有医疗、物流等多元化需求,倾转旋翼的载重优势能覆盖更多细分市场。” 沃飞长空市场总监表示。
不过,倾转旋翼的 “性能突破” 也伴随着显著挑战。机械复杂度高是最大痛点:倾转机构、变桨系统需要精密的机械传动与控制,为了满足适航安全标准,必须采用 “双电机 + 双控制器 + 机械备份” 的多重冗余设计 —— 这不仅增加了机身重量(比同级别复合翼重 15%-20%),也提升了故障率与成本。此外,倾转过程中的气动干扰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在强风环境下的稳定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四、应用场景分化:没有 “最优解”,只有 “最适配”
当前行业的共识是,复合翼与倾转旋翼并非 “非此即彼” 的竞争关系,而是基于场景需求的 “差异化适配”。
复合翼更适合大规模城市空中交通网络。例如,未来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可能构建 “市中心 – 郊区 – 卫星城” 的空中通勤线路,每天有成千上万架 eVTOL 往返。此时,复合翼的高安全性、长航程与低成本运维,能满足 “高频次、低单价” 的运营需求 —— 就像现在的城市公交,追求的是 “普惠性” 与 “可靠性”。
倾转旋翼则更适配对时间或载荷敏感的场景。比如高端商务出行:企业高管从杭州西湖景区到宁波机场,可选择倾转旋翼 eVTOL,30 分钟直达,享受 “门到门” 的高效服务;又如紧急医疗救援:将重症患者从苏州转运至上海瑞金医院,倾转旋翼的速度与载重能力,能为抢救争取关键时间。此外,在海岛旅游、短途货运等场景中,倾转旋翼也能凭借性能优势占据一席之地。
五、未来:在平衡中寻找 “最终答案”
尽管两大技术路线各有优势,但 eVTOL 行业仍处于 “技术攻坚 + 适航取证” 的关键阶段 —— 截至 2025 年,全球尚无一款 eVTOL 完成全场景适航审定,也没有任何一种构型能在所有维度(安全、速度、成本、航程)全面领先。
行业专家普遍认为,未来 3-5 年,eVTOL 的竞争将从 “技术路线之争” 转向 “综合平衡能力之争”:既要满足适航标准的安全要求,又要控制成本以实现商业盈利;既要适配具体场景的性能需求,又要具备规模化落地的可操作性。例如,复合翼可能通过轻量化材料降低重量,进一步提升速度;倾转旋翼则可能通过简化机械结构、引入智能控制算法,降低故障率与运维成本。
更重要的是,低空经济的发展不仅依赖 eVTOL 本身,还需要空管系统、充电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的协同推进。当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能实现 “毫秒级调度”,当充电站点像加油站一样普及,当用户愿意为空中出行支付合理价格,复合翼与倾转旋翼或许不再是 “竞争对手”,而是共同构建低空交通网络的 “合作伙伴”—— 前者负责日常通勤的 “主动脉”,后者承担高端需求的 “快车道”,共同开启人类 “空中生活” 的新纪元。
这场技术路线的博弈,最终无关 “输赢”,而是为了让低空经济真正走进现实 —— 让拥堵的城市地面之上,多一片畅通的 “天空之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