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这座镶嵌在中国南海之滨的璀璨明珠,正以其独特的艺术创新实践,重新定义着文旅融合的内涵与外延。2025年8月,由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精心策划的“2025文旅交融·艺术驻场计划”首批艺术作品正式入驻三乐旅游铁路、国药中服免税店、大茅远洋生态村等10余家场所,标志着三亚文旅产业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艺术+文旅”深度融合的华丽转身。这一计划不仅为三亚的文旅版图增添了绚丽的艺术色彩,更通过艺术与城市空间的有机互动,构建起一个主客共享、充满活力的文旅新生态。

艺术走出殿堂: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重构
三亚“2025文旅交融·艺术驻场计划”最显著的创新之处在于彻底打破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物理与心理界限。传统艺术展览往往局限于美术馆、博物馆等专业场所,而此次计划却将艺术作品巧妙地植入商场、免税店、酒店、民宿、旅游铁路等日常公共空间,实现了艺术展示从“殿堂式”到“沉浸式”的根本转变。在天悦城商场和国药中服免税店,以艺术家原作设计的美陈打卡点不再是孤立静态的展示品,而是与商业环境有机融合的动态艺术景观,它们“穿梭”在商场的各个角落,等待游客在不经意间与艺术“撞个满怀”,开启一场“转角遇艺术”的奇妙体验。
这种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实践,本质上是对城市美学和人文氛围的重塑。当《击壤·黎颂》《哩哩美》等展现黎苗族风俗文化的画作悬挂在酒店大堂,当《凤凰岛晚霞》《金色滩涂》等捕捉三亚滨海风光的摄影作品点缀于免税店的购物环境,当《陶满天下》《非遗藤编:生活里的径纬》等讲述本土匠心传承的手工艺品陈列在生态村的游客中心,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观赏对象,而成为连接游客与地方文化的情感纽带。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计划旨在“让艺术像海风一样无处不在”,使每一间客房都成为“艺术展厅”,每一条步道都变成“露天画廊”,最终实现“全城是景、步步有艺”的城市美学理想。
这种艺术与空间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游客的文化体验质量。据三亚中心凯悦嘉轩酒店总经理李育麟介绍,酒店精选的14幅展现黎族采椰、南繁稻田等本土主题的艺术作品错落悬挂于大堂吧,形成了一条流动的艺术长廊,不仅吸引了众多住客驻足欣赏,更让商务客人在快节奏的差旅途中,能够通过扫码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触摸“三亚从渔村到海南自贸港的文化根脉”。艺术与空间的这种有机互动,使游客的文化体验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从表面观光深化为情感共鸣。
文化根脉的当代演绎:本土与国际的艺术对话
三亚“2025文旅交融·艺术驻场计划”绝非简单的艺术展示,而是对地方文化根脉的深度挖掘与现代表达。首批入驻的艺术作品涵盖了绘画、摄影、手工艺品等多种形式,但无论媒介如何变化,其核心都紧扣三亚独特的自然禀赋与人文底蕴。黎苗族的民俗文化、热带滨海的自然风光、传统手工艺的匠心传承,这些最具三亚辨识度的文化符号通过当代艺术语言的转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击壤·黎颂》和《哩哩美》等作品生动展现了黎苗族特有的风俗民情,将少数民族的歌舞、服饰、日常生活场景以现代绘画技法呈现;《凤凰岛晚霞》《金色滩涂》等摄影佳作则通过光影艺术凝固了三亚最动人的自然瞬间;而《陶满天下》《非遗藤编:生活里的径纬》等手工艺品更直接连接了三亚悠久的工艺传统与现代审美需求,展现了“非遗”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的延续与创新。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艺术化表达,不仅增强了游客对三亚文化独特性的认知,也为地方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三亚的艺术文旅实践并未止步于地方性表达,而是积极寻求本土与国际的艺术对话。2025年3月,国际环保行为艺术家万云峰在三亚CBD文物艺术中心打造的“蓝穹备忘录·保护海洋艺术展”,以融合绘画、摄影、装置、走秀与行为艺术的沉浸式展览,向公众发出“守护海洋”的强烈呼吁。这一展览利用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清滩回收的海洋垃圾创意制作了30套时装作品,通过具象的视觉冲击揭露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的侵蚀,将艺术、环保与文旅有机融合。正如万云峰在开幕式上感慨:“当冰川的句号融成叹息,塑料补丁缝合破碎的段落,石油在字里行间晕染出黑洞,人类终于读懂:每一滴海水都携带天空的基因”。这种具有全球视野的艺术实践,为三亚文旅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和时代意义。

三亚文旅交融的艺术实践还体现在多元文化的包容并蓄上。2025年5月,“泽州万像——山西晋城古代彩塑壁画艺术”全国巡展三亚站展出晋城地区唐、宋、元、明时期“国宝级”壁画、雕塑精粹遗珍;同期举办的“梵高光影艺术展”则以AI全息技术高清还原梵高四百多幅作品,将西方艺术经典引入三亚。这些跨地域、跨文化的艺术展示,与三亚本土艺术形成鲜明对比和丰富对话,共同构建起三亚文旅多元融合的文化格局。
互动体验设计:从被动观赏到主动参与的范式转变
三亚“2025文旅交融·艺术驻场计划”最引人入胜的创新之一,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彻底改变了传统艺术观赏的被动模式,创造了游客主动参与、深度体验的新范式。活动特别设置的打卡集章环节,将艺术探索转化为一场充满趣味与惊喜的发现之旅。市民和游客在参与计划的商场、免税店消费或在合作酒店、民宿入住时,可领取一本设计精美的“艺术打卡护照”,开启独特的艺术探索旅程。
这本护照本身就是一件融合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创意作品——护照的每一页都是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沿虚线撕下即可成为一张可寄出的明信片,既可作为旅行纪念,也能分享给远方亲友。这种设计巧妙地将艺术体验延伸至旅行结束后,延长了游客的文化记忆链条。更吸引人的是,游客与艺术装置或艺术画拍照打卡,并带上活动主题和定位分享至社交媒体后,可参与集章活动,根据打卡次数获得不同级别的文创礼品和消费优惠:打卡1次可领取文创小扇子,2次可获得周年文创帆布袋,3次则能赢得1158元代金券大礼包。这种激励机制不仅提高了游客参与度,也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放大了活动影响力。
互动体验的设计在2025年5月举办的“我在三亚做沙雕”——三亚湾沙滩艺术共创活动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该活动设立雕塑展区、共创区、公共艺术区及行为艺术区四大板块,不仅展出专业沙雕作品,更鼓励游客自由创作。来自三亚学院设计学院的师生团队提前一周完成主题沙雕创作,而普通游客则可在共创区发挥想象力,在沙滩上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或与艺术装置互动合影。行为艺术区围绕“松弛”“自在”的理念,引导参与者通过多元创意形式释放压力,享受海岛生活。正如一位来自山东的游客王先生所言:“行为艺术区很贴合我的需求,在海边放松身心非常治愈”。这种强调参与和共创的艺术活动,使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创作者”,建立起与三亚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结。
互动体验的另一个成功案例是2025年“艺起三亚”艺术季系列活动。该活动以“红色传承”与“乐艺狂欢”为主题,设计了《寻找琼花》全园沉浸式剧本游、英雄我想对您说、老物件创意墙、“艺起炫舞”青少年舞蹈节、“青年艺趣”草坪音乐会、“艺起创作”大学生短视频大赛等丰富多样的参与式活动。这些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有机结合,为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取向的游客提供了个性化的艺术体验选择。
艺术赋能经济:文旅融合的产业升级路径
三亚“2025文旅交融·艺术驻场计划”不仅是一项文化活动,更是以艺术为杠杆撬动文旅产业升级的战略举措。在当代文旅竞争中,单纯的自然景观资源已难以形成持久吸引力,而艺术与文旅的深度融合,能够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产业附加值。该计划通过艺术元素的植入,将传统的商业空间、住宿设施、交通节点转化为文化体验场所,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住宿、餐饮、购物、交通等全链条消费。
艺术对文旅经济的赋能效应在免税购物场景表现得尤为突出。国药中服免税店作为首批艺术入驻场所之一,通过在购物环境中巧妙融入艺术打卡点,将单纯的购物行为转化为文化体验过程。游客在选购免税商品的同时,不经意间就能与艺术“撞个满怀”,这种愉悦的体验不仅能提高顾客满意度,还能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带来更多客流。活动联合航旅纵横推出的三亚专属礼遇,向落地游客发放含三亚海旅免税城和国药中服免税大额无门槛券包在内的本地消费礼包,进一步打通了艺术体验与消费优惠的通道,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转化。
艺术与文旅的融合还催生了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举办的首届798广场艺术节,以公共艺术为媒,结合艺术冰场、潮流运动、民俗文化三大主题,为城市带来一场公共艺术盛宴;2023三亚艺术盒子旅游文化周则集结美术馆联盟单位及全市十余家旅游企业,以艺术联展为核心打包周边旅游资源,打造艺术型城市文旅空间。这些创新实践表明,艺术与文旅的融合不仅能提升传统业态,更能孕育出全新的消费场景和商业模式。
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艺术是城市的灵魂,文旅是城市的名片”,二者融合能够“升级空间价值,共同构筑三亚文旅融合新生态”。这一理念与《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该文件明确提出要“聚焦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通过文旅消费牵动餐饮、购物、体育等服务消费稳步增长。三亚的实践正是对这一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和创造性落实。
主客共享:艺术浸润下的城市文化生态构建
三亚“2025文旅交融·艺术驻场计划”的深远意义,在于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营销活动,而是以艺术为纽带,构建起一个主客共享的城市文化生态系统。这一系统不仅服务于外来游客,也惠及本地居民;不仅提升旅游体验,也改善城市文化氛围;不仅着眼当下的经济效益,更致力于长期的文化资本积累。
在传统旅游模式中,游客与居民的生活空间往往是分离甚至对立的,而三亚的艺术驻场计划通过将艺术作品植入商场、酒店、民宿、公共交通工具等既服务于游客也服务于市民的场所,创造了两者文化共享的空间基础。本地居民在逛商场、使用公共交通时,同样可以欣赏艺术打卡点,参与集章互动,获得文化享受。这种主客共享的模式,既避免了旅游开发对本地社区生活的挤压,也通过艺术这一共同语言促进了两者的良性互动。
艺术浸润还体现在对城市文化氛围的整体提升上。当艺术从专门展馆走向城市各个角落,它就不再是偶尔为之的“文化加餐”,而是日常生活的“精神底色”。三亚计划将海景酒店、文艺民宿、网红景区及机场等场所的公共区域,如大堂、庭院、步道、廊桥、候机厅等均纳入艺术转化范围,使艺术气息真正“弥漫城市角落”。这种全方位的艺术植入,不仅提升了城市审美品位,也为市民和游客营造了更具人文关怀的生活环境。
更为深远的是,艺术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为三亚积累了宝贵的文化资本。通过持续的艺术驻场计划,三亚正逐步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文化辨识度和艺术吸引力,这种无形资产将成为城市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如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在活动招募公告中所言,该计划将帮助合作场所“告别千篇一律的’海景房”观光地’,用艺术元素塑造独特文化IP”,成为游客心中“有灵魂、有故事”的旅行目的地。这种文化IP的打造,是三亚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的关键一步。
表:三亚“2025文旅交融·艺术驻场计划”的多维价值创造
价值维度 | 主要内容 | 实现路径 |
---|---|---|
文化价值 | 保护传承本土文化,提升城市艺术氛围 | 黎苗文化、海洋文化、非遗技艺的艺术表达;艺术作品植入公共空间 |
经济价值 |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 | 艺术打卡带动商场、免税店消费;艺术主题酒店提升住宿体验 |
社会价值 | 构建主客共享空间,增强社区认同 | 艺术场所同时服务游客和居民;互动活动促进文化交流 |
品牌价值 | 塑造城市文化IP,提升国际影响力 | 打造“艺术三亚”品牌;通过社交媒体扩大传播 |
三亚“2025文旅交融·艺术驻场计划”的探索,为中国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地方经验。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日益凸显的今天,如何既扎根地方文化传统,又融入现代表达方式和国际视野,是文旅发展的核心命题。三亚通过艺术与城市空间的深度互动,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未来,随着更多艺术作品的入驻和更多创新模式的推出,三亚有望成为国际艺术文旅的目的地典范,书写属于艺术与文旅的更多精彩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