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星河中,张劲夫的作品或许不算最璀璨,却以独特的 “文人风骨” 与 “政务气象” 交织的气质,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印记。这位曾为新中国科技、财经事业鞠躬尽瘁的老一辈领导者,在繁重公务之余挥毫泼墨,将革命生涯的历练与传统文化的浸润,凝练成笔下那兼具简约与厚重的线条。他的书法没有刻意的炫技,却在不经意间展现出 “大巧若拙” 的艺术境界,成为跨越政务与艺术边界的独特存在。

一、笔墨背后:一位革命者的文化底色
张劲夫的书法之路,始终与他的人生轨迹紧密相连。早年投身革命洪流时,他在战火中坚持学习,毛笔既是书写革命檄文的工具,也是研习传统文化的载体。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在财政部的案牍之间,还是在中科院的科研一线,他始终保持着临帖的习惯。这种坚持并非为了成为书法家,而是将书法作为修养身心、锤炼意志的方式 —— 正如他在一封书信中所写:”笔正则心正,墨静则神静,于公于私,皆有益处。”
这种 “非专业” 的创作心态,反而让他的书法摆脱了技法的桎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他的作品多为公务题字或即兴创作,没有刻意构思的章法,却处处透着 “书为心画” 的真诚。比如为某科研机构题写的 “求是创新” 四字,笔画刚劲如松,既体现了对科研精神的理解,也暗含着革命者的执着品格。这种将人生体悟融入笔墨的创作,让他的书法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范畴,成为时代精神的鲜活注脚。
二、简约之美:洗尽铅华的笔墨语言
欣赏张劲夫的书法,最先打动观者的是其 “删繁就简” 的艺术追求。他的行草书没有过多的牵丝连带,每一笔都如刀刻般肯定,却又不失灵动之气。”不知” 二字堪称典范:”不” 字一撇如剑出鞘,短促而锐利,透着当机立断的果决;”知” 字右部收紧,笔画精准如榫卯衔接,展现出逻辑清晰的思维特质。两字组合疏密有致,似在诉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的治学态度。
这种简约并非简单,而是历经沉淀后的提炼。”何处” 二字中,”何” 的单人旁修长如竹,右部 “可” 字则饱满如石,形成刚柔相济的对比;”处” 字通过横画的轻重变化,将 “止” 的稳重与 “卜” 的灵动融为一体,仿佛在诠释 “处世之道,当止则止,当行则行” 的人生智慧。他的墨色运用同样克制,浓淡干湿的变化服务于情感表达,绝无炫技之嫌,恰如他为人处世的低调务实。
值得细品的是 “他乡” 二字。”他” 字略呈扁势,笔画间过渡自然,宛如谦谦君子侧身而立;”乡” 字最后一竖以悬针收尾,挺拔如孤松,既稳住了整个字的重心,又暗合 “此心安处是吾乡” 的豁达。这种将情感寄于笔墨的表达,让简约的线条拥有了丰富的层次感,正如古人所言 “字如其人”,观者能从中读出一位老者历经沧桑后的从容。

三、风骨暗藏:政务与艺术的交融共生
张劲夫书法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其将政务生涯的严谨与文人书法的洒脱完美融合。”醉” 字的处理堪称妙笔:左部 “酉” 字收束紧凑,如酒器内敛;右部笔画舒展却不张扬,末笔斜钩如醉翁扶杖,似醉非醉间透着 “醉翁之意不在酒” 的深意。这种既不守旧又不逾矩的创新,恰如他在工作中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变通的风格。
作为业余爱好者,他的作品并非毫无瑕疵 —— 小字偶显松散,部分笔画的布局缺乏刻意经营。但正是这种 “不完美”,让他的书法更显真实可爱。比起专业书家的精雕细琢,他的笔墨多了一份 “无意于佳乃佳” 的天然。比如某幅信札中的 “革命” 二字,”革” 字略倾,似有冲破束缚之感;”命” 字稳重,透着坚守信念的执着,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书写时的情感波动。
这种真实感源自他对书法功能的理解。在他看来,书法首先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其次才是艺术。因此,他的作品从不追求晦涩的章法,而是以清晰易读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融入个人风格。这种 “实用与审美并重” 的创作理念,让他的书法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政务与艺术的桥梁,也为当代书法如何贴近生活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墨香永存:跨越时代的精神滋养
如今再赏张劲夫的书法,不仅能感受笔墨之美,更能触摸到一个时代的精神脉络。他的作品中没有风花雪月的闲情,却有 “为人民服务” 的赤诚;没有刻意雕琢的精致,却有 “大道至简” 的通透。这种将个人修养与时代使命相结合的创作,让书法超越了艺术本身,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快节奏的当下,张劲夫的书法如同一股清泉,提醒我们慢下来、静下来。他的笔墨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不必追求奢华,简约中自有风骨;真正的修养不必刻意彰显,日常践行中自有境界。这种 “大智若愚” 的艺术追求,恰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我们凝视那些泛黄的手稿,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老者的笔墨痕迹,更是一个时代的理想与情怀。张劲夫用他的书法证明: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只要心怀热爱、坚守初心,就能在平凡中创造不凡,在简约中彰显伟大。这或许就是他的书法穿越时空,依然能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