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扇能框住整片山谷的窗户,特意飞了三小时”“藏在悬崖上的绝美机位,一杯咖啡换一张朋友圈大片”…… 打开社交平台,这类带着定位的旅行文案总能收获高赞。在贵州 90° 悬崖半腰、北京密云水库岸边、杭州西湖深处,一批选址越来越 “野” 的网红咖啡馆正以 “小众秘境” 为噱头,将曾经人迹罕至的美景变成 “打卡战场”。然而,伴随热度而来的,是 “咖啡难喝”“挤成菜市场”“破坏生态” 的吐槽 —— 当商业资本疯狂圈地小众美景,这场 “咖啡 + 风景” 的狂欢,正在陷入争议的漩涡。

从 “秘境” 到 “战场”:网红咖啡馆的 “野生扩张”
在贵州黔东南的深山中,“古既腰岩 coffee” 的招牌挂在垂直悬崖的栈道旁。这座建在半山腰的咖啡馆,没有平整的地面,桌椅沿着山体错落摆放,最火的 “网红机位” 是一扇正对着云海瀑布的小窗。想要在这里坐下喝杯咖啡,最低消费 39 元,周末时队伍能从栈道排到山脚,单日人流量超千人。有游客调侃:“与其说买咖啡,不如说买‘摄影入场券’,毕竟 39 元能拍到‘悬浮在云端’的照片,在年轻人眼里很‘值’。”
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复制。北京密云水库边的一家咖啡馆,因能拍到 “水天一色” 的湖面,被网友称为 “北京小洱海”,即便一杯拿铁卖到 58 元,工作日也座无虚席;杭州西湖周边的 “水系咖啡” 沿着杨公堤铺开,每家都宣称 “独占一段湖景”,为抢最佳拍摄角度,游客常为一张桌子争执;更有甚者,在古寺旁、溶洞里、瀑布下开起咖啡馆,将自然景观或历史建筑变成 “取景框”,靠 “独家视角” 收割流量。
这些咖啡馆彻底颠覆了传统逻辑。过去,景区的咖啡馆是 “配套设施”,靠游客流量生存;如今,它们成了 “引流引擎”,靠社交平台的爆款文案带火原本不知名的 “野生景区”。贵州文旅官方曾在短视频平台力推悬崖咖啡,称其 “让藏在深闺的美景被看见”;雁荡山景区更是直接参与运营,在山顶咖啡馆推出 “咖啡 + 旅拍” 套餐,一套包含 3 张精修图的服务售价 299 元,比咖啡本身贵了近 10 倍,却仍供不应求。
争议四起:当 “打卡” 压倒体验与生态
“满怀期待来打卡,结果在 35℃高温下挤在悬崖边,没空调、没遮阳棚,咖啡苦得像中药,为拍 10 秒视频等了 40 分钟。” 这是网友对贵州某悬崖咖啡的评价,也是当下网红咖啡馆的普遍困境 —— 热度与体验严重失衡。
“高价低质” 成常态。这些咖啡馆的核心卖点是 “风景”,而非咖啡本身。在北京密云的 “小洱海” 咖啡,有游客吐槽:“58 元的拿铁奶泡塌得像水,杯子上还沾着指纹,店员说‘来这儿不都为了拍照吗,咖啡能喝就行’。” 更有甚者,如贵州 “翁布悬崖瀑布咖啡”,直接收取 68 元 “入场券”,声称可兑换饮品,实则提供的速溶咖啡成本不足 5 元,相当于 “买景费”。
安全与体验双重滑坡。为抢占 “绝美机位”,许多咖啡馆建在未开发的野地:贵州悬崖咖啡的必经之路是布满碎石的陡坡,雨天极易滑倒,却无任何防护措施;杭州某湖边咖啡的 “亲水座位” 直接架在浅滩上,木质栈道年久失修,已有游客踩空落水;武汉东湖的 “半岛咖啡” 因过度拥挤,曾发生游客为抢机位推搡致伤的事件。有网友直言:“为一张照片冒生命危险,这哪是旅行,是‘渡劫’。”
生态隐忧更触目惊心。小众美景的脆弱性本就经不起折腾,而疯狂涌入的人流正在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贵州悬崖下的溪流里,漂浮着咖啡杯、塑料袋等垃圾;北京密云水库岸边的植被被踩踏殆尽,露出黄土;杭州西湖周边的 “水系咖啡” 直排污水,导致近岸水域出现绿藻。环保志愿者无奈表示:“这些地方没有配套的垃圾处理和排污系统,商业开发等同于‘掠夺式破坏’。”
破局之路:如何让 “小众” 不 “消失”?
网红咖啡馆的疯狂圈地,本质上是社交媒体时代 “流量至上” 的产物 —— 地方想靠 “网红标签” 拉动文旅经济,资本想借 “小众秘境” 快速变现,游客想靠 “打卡照” 彰显独特,多方合力催生了这场看似热闹的泡沫。但泡沫终会破裂:去年红极一时的云南 “天空之镜” 咖啡,因过度商业化和生态破坏,如今已门可罗雀;浙江某山顶咖啡因投诉过多被关停整改,留下一片狼藉的场地。
要让小众美景活下去,让咖啡生意不沦为 “昙花一现”,需要多方发力:
规范开发门槛是前提。地方文旅部门应明确 “野生景区” 的开发红线,对咖啡馆的选址、规模、环保设施进行严格审批。比如贵州可划定悬崖区域的禁建范围,要求运营方配套垃圾回收和污水处理系统;北京密云可限制水库周边咖啡馆的数量,避免过度拥挤。
平衡商业与体验是关键。店主需回归 “服务本质”,而非单纯贩卖 “机位”。提升咖啡品质、优化服务细节(如增设遮阳棚、防滑设施)、控制人流量(如分时段预约),才能让 “打卡” 变成 “体验”。雁荡山景区的尝试值得借鉴:其山顶咖啡馆将 “旅拍套餐” 与自然教育结合,游客可在摄影师指导下拍摄美景,同时学习地质知识,溢价变得 “有价值”。
引导理性消费是长远之道。社交媒体平台应减少 “滤镜式宣传”,增加真实评价权重;游客也需转变心态,旅行的意义在于感受风景,而非为 “朋友圈点赞” 奔波。当 “打卡” 不再是目的,小众美景才能回归本真,网红咖啡馆也才能从 “圈地工具” 变成 “风景与生活的连接器”。
夕阳下的贵州悬崖,咖啡杯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若能守住生态底线,平衡商业与诗意,或许这些藏在美景里的咖啡馆,才能真正成为 “让风景被看见,让生活被记住” 的美好存在,而非摧毁小众秘境的 “打卡战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