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济南,蝉鸣裹着荷香在巷陌间流淌,大明湖的涟漪轻拍着青石板路,连风里都浸着千年文脉的温度。8月17日清晨,30余组家庭带着对历史的期待,相聚在蔡公时纪念馆门前——由济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中心主办的”这一站,济南!文物研学游”第七期活动,正以最鲜活的方式,为孩子们推开一扇触摸历史的窗。

晨光里的”五三”印记:在纪念馆读懂民族的脊梁
上午9点,蔡公时纪念馆的青铜门扉缓缓开启,迎接着一群特殊的”小访客”。这座藏在经四纬七路的青砖小楼,曾是国民政府山东交涉署的办公地,如今外墙上的浮雕已有些许斑驳,却依然能让人触摸到1928年的风雨。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这栋楼里的一砖一瓦,都见证着一个民族不能忘却的伤痛。”讲解员李老师的开场白让空气微微凝重。展厅里,泛黄的老照片上,蔡公时先生戴着圆框眼镜,目光如炬;展柜中,他生前使用过的钢笔、怀表静静陈列,玻璃罩上的倒影里,能看见孩子们凑近些、再近些的脸庞。”五三惨案”的复原场景前,一位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突然轻声问:”老师,当时的叔叔阿姨害怕吗?”李老师蹲下身,指尖轻轻划过展墙上”外交特派员蔡公时殉难处”的铭牌:”他们当然害怕,但更害怕的是国土沦丧、同胞受辱。所以即使被捆绑、被刺伤,蔡先生依然用最后的力气喊:’中国人不可辱!’”
家长们站在一旁,有人悄悄抹了抹眼角。一位穿浅蓝衬衫的父亲轻声对孩子说:”你看这些老照片里的叔叔阿姨,和你差不多大的时候,已经在为国家的命运抗争了。历史不是课本上的数字,是真实的人、真实的痛,也是真实的勇气。”
午后的中山故事:在绿荫里触摸革命的温度
从蔡公时纪念馆出发,步行十分钟便到了中山公园。正值盛夏,园内的梧桐叶筛下细碎的光斑,百年银杏的浓荫里,《孙中山先生生平展》的红色展牌格外醒目。
“这是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与黄兴等人的合影,照片背面还留着他亲笔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字……”志愿讲解员王爷爷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孩子们挤在他的周围,踮起脚尖辨认照片里的人物。”原来孙中山先生不仅领导了辛亥革命,还会自己做衣服?”一个穿背带裤的小男孩指着展柜里的粗布长衫惊呼。王爷爷笑着点头:”先生一生简朴,这件长衫陪他去过很多地方。他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不是喊口号,是真真切切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后人,要为国家、为百姓一直往前走。”

在公园的”逸仙湖”畔,几位家长围在一起看展板上的老地图。”你看,中山公园以前叫’商埠公园’,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济南各界人士特意改名纪念他。”一位白发奶奶指着地图上的标记,”现在的孩子们可能觉得这些故事离自己很远,但走到这里,摸摸这些老树,看看这些照片,就能明白,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有多少人为它燃烧过生命。”
登楼望湖:在汇波楼上听见历史的回响
午后的阳光穿过云层,研学队伍沿着青石台阶登上大明湖汇波楼。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城楼,飞檐斗拱间写满岁月的故事,站在二楼凭栏远眺,大明湖的万顷碧波与远处的千佛山影交相辉映,恍若一幅流动的《鹊华秋色图》。
“大家知道吗?八百多年前,有个叫曾巩的’济南市长’,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守护者’。”带队老师举起扩音器,指着楼内的《重修北水门记》碑刻,”北宋时期,济南经常闹水患,北城的护城河水位暴涨,城墙随时可能被冲垮。曾巩上任后,每天穿着草鞋在河边查看,带着百姓挖河道、修水门,用了整整三个月,终于建成了这座’北水门’。从此济南城再没被洪水淹过,他还写诗说’从此无惊波浪险,不妨倚杖看晴虹’。”
“那曾巩是不是像我们课文里的’西门豹’一样?”一个小女孩歪着头问。”有点像,但更像’水利工程师’加’诗人’!”老师笑着回答,”他在济南做了三年官,修水利、办书院、兴慈善,走的时候百姓挤在城门口哭,说’曾公去了,我们以后靠谁啊?’这就是古人说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风从湖面上吹来,孩子们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梧桐叶,忽然有个扎马尾的女孩指着远处喊:”老师你看!那座亭子是不是和曾巩有关?”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汇波亭的飞檐下,”曾公祠”的匾额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原来,这座为纪念曾巩而建的祠堂,就藏在汇波楼的侧廊里。孩子们欢呼着跑过去,踮脚读着祠内的对联:”北宋一灯传作者,南丰两字属先生”,虽然不完全懂其中的典故,但眼里的光,比湖面上的阳光更亮。

文化传承,从”看见”开始
暮色渐起时,研学活动接近尾声。家长们翻看着孩子们拍的照片——有在蔡公时纪念馆认真记录笔记的小身影,有在中山公园模仿孙中山先生演讲的憨态,还有在汇波楼上比出”耶”字,背后是铺满晚霞的大明湖。
“以前带孩子逛景点,他总说’好无聊’,今天却追着讲解员问个不停。”一位妈妈翻着孩子的研学手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五三惨案的时间””孙中山的名言””曾巩修的水门”,”原来历史不是死记硬背,是站在古人站过的地方,听他们的故事,触摸他们的痕迹。”
济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中心的负责人表示:”我们做这个研学活动,就是想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走’出来。当孩子们站在蔡公时先生牺牲的房间,摸过中山先生用过的钢笔,看过曾巩修的水门,那些课本上的名字就会变成有血有肉的人,文化的根自然就扎进了心里。”
据悉,”这一站,济南!文物研学游”系列活动已举办七期,先后走进府学文庙、山东博物馆、胶济铁路博物馆等10余处文保单位,累计参与人数超过2000人次。下一期活动将聚焦”齐长城遗址”,带孩子们探寻”千里齐长城”的防御智慧与文化密码。感兴趣的家庭可关注”济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中心”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报名信息(咨询电话:邱老师0531-86095017)。
夏末的风掠过大明湖,吹起了孩子们的衣角,也吹开了历史的书页。那些在文物里沉淀的故事,那些在研学中生长的热爱,终将长成支撑民族未来的脊梁。这一站,济南;下一站,更精彩的文明之旅,正在等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