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北京,蝉鸣裹着暑气在空气里浮动,却掩不住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作品新媒体运营管理人才培训》课堂上涌动的热潮。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舞台艺术管理者、新媒体从业者正凝神记录;台上,中国国家话剧院光影设计、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王琦握着激光笔,目光灼灼——这是他题为《舞台灯光的色彩与情感》的课程现场,一场关于“光影如何成为舞台第二重语言”的深度对谈,正缓缓拉开帷幕。

当光影成为“情感翻译官”:超越复刻的艺术自觉
“很多人问我,舞台光影最重要的是什么?”王琦的开场白直击核心,“不是炫目的科技,不是精准的布光,而是让光影学会‘说话’——用色彩传递情绪,用明暗构建叙事,用层次唤醒共鸣。”在他看来,色彩是无需翻译的情感密码,而光影的叙事力量,远不是简单复制现实场景就能承载的。
他以野兽派画家拉蒙的画作为引:“拉蒙用浓烈的猩红与钴蓝碰撞,不是为了还原某片具体的天空或花朵,而是要让观众直接触摸到画家的狂喜与挣扎。舞台光影同样如此。”他提到小说《生命册》中一场“乡村夜话”的场景转换:当老支书的回忆从现实切回三十年前的饥荒年代,灯光没有渐暗再亮起,而是突然泛起冷白的月光色,地面的投影从热闹的晒谷场变成了龟裂的田埂——这种“非自然逻辑”的色彩跳跃,反而让观众瞬间代入了时光的裂痕。
“技术是工具,情感才是灵魂。”王琦反复强调,“我们要做的,是用光色为剧本‘调色’,而不是给现实‘拍照’。”他以儿童剧创作为例,特别提醒同行:“孩子的视觉敏感度远超成人,剪影的轮廓若过于尖锐,可能在他们心里种下恐惧。这时候,与其追求‘真实的恐怖感’,不如快速切换到暖黄的柔光,用跳跃的光斑、旋转的色轮营造安全的欢乐。”这番话,让在场许多从事儿童剧创作的学员频频点头——艺术的温度,终究要落在对人性的体谅上。
从“战风车”到“檀香刑”:光影叙事的东方智慧
如果说理论是骨架,案例便是血肉。王琦的课堂里,一个个经典舞台场景在他口中“活”了过来。
“你们见过用两束光‘演’出整个风车的吗?”他笑着说起某版《堂吉诃德》的“战风车”场景。受限于早期多媒体技术,创作者没有堆砌复杂的3D投影,而是用两束旋转的白色强光在幕布上投射出巨大的风车影子。演员们手持长矛,追着影子的轨迹奔跑、挥击,幕布后的风声、呐喊声随着光影的转动起伏——观众的眼睛被光影“骗”了,却分明感受到了比真实更强烈的荒诞与悲壮。“这说明什么?”王琦提高声调,“创作的核心从不是技术有多炫,而是你有没有抓住文学的内核,有没有用巧思激活观众的想象!”
而在《檀香刑》的场景设计中,技术则成了情感的“放大器”。“行刑”是全剧最残酷的段落,舞台上没有血腥的画面,却用一组高达十米的金属人形结构笼罩整个舞台。这些人形表面布满细密的划痕,随着剧情推进,冷白的顶光逐渐转为暗红,人形的影子在地面扭曲成无数只“手”,将演员的脚步越收越紧。“你能听见观众的呼吸声越来越轻。”王琦回忆道,“这种压迫感不是来自视觉冲击,而是光影与布景共同编织的‘情绪网’——比任何镜头都更让人脊背发凉。”他建议学员:“有机会一定要去剧场看现场,屏幕会稀释这种冲击力,但现场的呼吸、温度、光影的颗粒感,会直接撞进你的心脏。”

从舞台到生活:光影是照见真实的光
在现实主义戏剧的案例中,王琦将视角拉回了“真实”。他以歌剧《骆驼祥子》为例,讲述创作者如何用光线“复刻”老北京的烟火气:“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时,顶光是刺目的白,地面的投影短而碎;到了傍晚,光线转为暖黄,影子被拉得老长,连车把上的铜环都镀上了一层金。”这种对“真实光影逻辑”的极致追求,让舞台上的胡同、大杂院有了“呼吸感”——观众或许叫不出“显色指数”“角度计算”这些术语,却会本能地觉得“这就是我记忆里的夏天”。
课堂的后半段,王琦的视野从舞台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生活。“光影设计不是舞台的专利。”他说,“你去家装市场看看,客厅为什么爱用4000K的冷白光?因为明亮能让人更清醒;卧室为什么选3000K的暖黄光?因为柔和的光线能降低皮质醇分泌,让人放松。火锅店的射灯为什么总打在红油锅上?冷饮店的橱窗为什么用渐变的蓝紫色?这些都是在用光影‘说话’——告诉顾客‘这里适合热闹’,‘这里适合安静’,‘这里的甜品能治愈你’。”
他特别提到梵高的画作:“《星月夜》里的漩涡星空,《吃土豆的人》里的昏黄灯光,哪一幅不是用色彩写就的‘心情日记’?舞台创作者同样需要这样的‘观察眼’——蹲在菜市场看阳光穿过菜叶的纹路,在深夜的便利店看暖光如何包裹晚归的人,把这些‘生活的切片’变成舞台上的光影密码。”

光影的终点是人心
课程尾声,王琦播放了一段自己参与创作的纪录片:舞台上的光影随着音乐的起伏流动,像一片会呼吸的海;台下的观众有的红了眼眶,有的露出微笑,有的悄悄擦去眼角的泪。“这就是光影的力量。”他说,“技术会过时,设备会更新,但一颗能感知生活、共情他人的心,永远不会褪色。”
正如主办方在课程介绍中所言,这场培训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艺术思维的碰撞。当年轻的学员们捧着笔记走出教室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如何用RGB值调出悲伤的颜色”“怎样用投影营造空间纵深感”这些技术要点,更是对艺术本质的重新理解——舞台上的光影,从来不是冰冷的科技秀,而是一封写给人心的情书。
在这个影像爆炸的时代,或许我们都该记住王琦教授的这句话:“最好的光影,是让观众忘记光影的存在——他们只会记得,自己被故事深深打动了。”而这,或许就是舞台艺术最动人的魔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