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脱口秀综艺:当表达压过笑声,喜剧该何去何从?

打开今年夏天的脱口秀综艺,观众们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变化:曾经让人笑到捧腹的舞台,如今越来越像一场场严肃的 “观点发布会”。《脱口秀和 Ta 的朋友们第二季》里,演员对着话筒控诉职场不公时,台下观众忙着点头共鸣而非捧腹;《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中,选手刚讲完一个生活段子,就立刻切换到 “人生感悟” 模式,连评委都忍不住感慨:“这更像《我是演说家》现场。” 当脱口秀综艺逐渐偏离 “搞笑” 的核心,我们不得不追问:变味的脱口秀,还能称之为喜剧吗?

从 “造梗” 到 “贴标签”:脱口秀的固化困局

2017 年《脱口秀大会》横空出世时,观众爱上它的理由很简单 —— 这里有最鲜活的生活吐槽,最接地气的幽默表达。那时的演员们像邻家朋友,把挤地铁的糟心事、加班的崩溃瞬间变成一个个炸场的梗,没人在意 “主题深刻”,只图笑得痛快。

但如今的脱口秀综艺,早已陷入 “标签化” 的泥潭。打开节目,演员们被清晰地划分进不同 “赛道”:吐槽 996 的挤在 “牛马赛道”,诉说租房辛酸的扎堆 “穷门赛道”,连 “低学历”“残障” 都成了可竞争的标签。更荒诞的是,这些赛道的门槛还在不断降低 ——“低学历赛道” 从大专降到中专,“原生家庭” 话题被翻来覆去讲了五年,连演员自己都在台上自嘲:“再讲下去,观众都能替我们写稿了。”

稿子的 “八股化” 更让喜剧失去灵气。正如演员小块在节目中调侃的:“现在的段子就像填空题,先铺垫个尴尬经历,中间扔两个谐音梗,最后必须升华到‘生活虽苦但要乐观’。” 去年有演员靠 “北漂吃不起外卖” 出圈,今年立刻有十个演员跟进讲 “外卖刺客”;三年前某演员线下讲过的 “相亲被嫌胖” 的梗,今年竟出现在两位新人的稿子中。当创作变成 “复制粘贴”,笑声自然越来越稀薄。

节目组似乎想用 “新人” 打破困局,却不小心走进了另一个误区。今年登台的新人,大多带着 “独家故事” 而来:50 岁的农村大姐讲 “逃离家暴丈夫”,新疆女孩吐槽 “父亲六婚”,空乘演员控诉 “制服性别歧视”。这些故事确实能引发热议,甚至冲上热搜,但热闹过后,观众很难记住 “笑点”,只记得 “话题”。就像某演员讲完空乘着装问题后,网友们在微博争论 “职业装是否物化女性”,却没人记得她的段子里,哪个梗最搞笑。

当 “表达” 压过 “搞笑”:脱口秀的身份迷失

脱口秀综艺的 “变味”,在女性演员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今年两档节目中,女性演员数量首次接近 40%,她们的表达也从往年的 “吐槽性别偏见”,深化到 “单身自主”“职场生育歧视” 等更尖锐的话题。45 岁的王小利一句 “我不结婚,不是没人要,是我不要” 赢得满堂彩;王大刀用夸张的肢体动作,把 “女性职场被评‘太强势’” 的委屈演得淋漓尽致。这些表达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但当 “表达” 成为唯一追求,喜剧的底色就被悄悄替换了。

节目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强调 “观点” 的女性演员,淘汰率高达 53%,是男性演员的两倍。反观晋级的 5 位女演员,无一不是 “搞笑功底” 过硬 —— 有人擅长用反讽解构性别话题,有人能把 “催婚” 讲成荒诞喜剧。这说明,观众从未排斥女性表达,只是拒绝 “为了表达而牺牲笑点”。就像有网友评论的:“我们想在综艺里看的是会搞笑的女性,不是在脱口秀舞台上开讲座的女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节目的 “纪录片化” 倾向。今年两档节目都新增了 “幕后纪实” 环节:演员真勇讲完边陲小镇的段子后,镜头立刻切到他老家的土坯房;小四爷调侃完《陋室铭》,节目组就去拍他租住的 10 平米小屋。这些片段确实增加了 “真实感”,却像一把冷水浇灭了喜剧的热乎气 —— 当观众刚为一个段子笑出声,下一秒就看到演员的真实困境,这种情绪的割裂,让 “搞笑” 变成了一种 “冒犯”。

“抽象赛道” 的突围:喜剧该有的样子

在一片 “严肃化” 的浪潮中,一批新人演员开辟的 “抽象赛道”,意外守住了喜剧的初心。

“抽象” 是个难以定义的词,放在脱口秀里,大概就是 “不讲道理,只讲笑点”。演员孙书恒讲大城市年轻人的焦虑,不说 “加班苦”,只说 “家里催婚,工作催命,上了一天班回家,发现海洋上又有垃圾了”—— 这句毫无逻辑的话,却精准戳中了现代人 “焦虑到麻木” 的状态,台下笑成一片。徐浩伦和谭湘文的漫才组合更绝,他们的段子里没有职场、没有家庭,只有 “如果蚊子会说谢谢”“为什么红绿灯要眨眼睛” 这类无厘头的想象,却靠夸张的表演和预期违背的梗,成了节目里少有的 “纯搞笑” 亮点。

这些 “抽象” 的演员,像一群 “世界的旁观者”。他们不刻意追求 “深刻”,也不急于表达 “立场”,只是把生活中那些荒诞的、不合逻辑的瞬间放大给人看。就像林简七讲他和朋友的 “蠢事”:“我们蹲在路边数蚂蚁,被路人当成疯子,朋友突然站起来问他:‘你炫富的时候,考虑过蚂蚁的感受吗?’” 这段看似无意义的对话,却在笑声中消解了 “炫富” 的尖锐,比任何批判都更有力量。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喜剧的本质,是用冷眼旁观的态度,把生活中的僵硬和荒诞暴露出来。”“抽象赛道” 的演员们正在践行这一点 —— 他们不试图 “解决问题”,只负责 “发现笑点”,而这恰恰是当下脱口秀最缺失的东西。

喜剧的本分:先搞笑,再谈其他

脱口秀综艺走到今天,似乎忘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观众打开节目,首先想获得的是笑声,而非人生导师。那些让人记住的经典段子,从来都不是因为 “观点深刻”,而是因为 “好笑”—— 就像李诞当年说 “人间不值得”,人们记住的不是这句话的哲理,而是他讲这句话时的调侃语气和那个恰到好处的停顿。

当然,脱口秀不该回避表达。好的喜剧,从来都能在笑声中藏着思考,就像赵本山的小品,让人笑完能想起农民的质朴;卓别林的电影,荒诞背后是对人性的洞察。但表达应该是 “笑点的副产品”,而不是 “取代笑点的主角”。

这个夏天的脱口秀综艺,像一面镜子照出喜剧的困境:当节目把 “上热搜” 当成目标,把 “话题度” 当成成绩,搞笑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 那些能让人反复回味的段子,那些能在多年后仍被想起的瞬间,永远是因为 “好笑”,而不是因为 “深刻”。

希望下一个夏天的脱口秀舞台上,演员们能少一些 “我想说”,多一些 “我想让你笑”。毕竟,喜剧的本分,从来都是让人们在笑声中,获得面对生活的勇气。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