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电动车:在质疑中突围,超级技术能否重写市场剧本?

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增程式电动车正经历着一场不容忽视的寒流。当纯电车型以700-1000公里的综合续航、15分钟补能300公里的充电效率强势领跑,插混车型凭借”可油可电”的均衡表现稳步增长时,增程式电动车的市场份额却在持续收缩——7月单月销量仅10.2万辆,同比下滑10.4%;前7个月累计涨幅12.1%,远低于纯电的35.2%和插混的25.2%。这个曾被视作”纯电过渡方案”的技术路线,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痛点多重:用户信任度下滑的背后

增程式电动车的式微,并非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多重痛点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从技术层面看,其”增程器发电+小容量电池驱动”的核心逻辑,在纯电技术突飞猛进的对比下显得愈发尴尬:当主流纯电车型的电耗已降至13kWh/100km时,增程车型的电耗仍维持在17kWh/100km;更关键的是,纯电车型的续航焦虑已被超快充技术大幅缓解,而增程车型的”纯电续航短+亏电油耗高”短板却愈发突出——传统增程车型的纯电续航普遍在200公里左右,冬季低温环境下甚至缩水至100公里以内;亏电状态下的油耗更一度高达7-8L/100km,比同级别燃油车还要高出15%-20%。

用户端的真实体验,则将这种技术差距转化为直接的购买阻力。北京车主王先生的用车日记颇具代表性:”冬天开暖风,早上满电显示续航450公里,送完孩子上学再上班,中午就没电了,只能找地方充电;夏天还好,但跑长途时增程器启动的噪音像拖拉机,油耗比朋友的燃油SUV还费。”这样的吐槽在社交平台上屡见不鲜。更棘手的是维护成本——由于同时搭载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机两套系统,增程车型的保养费用比纯电车高出30%-50%;而小容量电池的频繁充放电,导致电池衰减速度远超预期,有车主反映,使用两年的增程车电池容量已衰减20%,更换电池的费用几乎占到了车价的15%。

市场层面的挤压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纯电车型价格持续下探,15万级纯电SUV已能提供600公里以上的续航;另一方面,插混车型性能大幅提升,亏电油耗降至4L/100km以下,纯电续航突破200公里的产品比比皆是。曾经以”差异化”为卖点的增程车型,如今陷入了”比纯电续航短、比插混油耗高”的两难境地。2025年初,燃油车市场份额反弹至六成,北方地区因冬季续航问题出现的”季节性萎缩”,更让增程车型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超级增程破局:用技术重构市场认知

面对困局,增程技术阵营并未坐以待毙。”超级增程”概念的提出,正是行业试图扭转颓势的关键尝试。这场技术突围的核心,是通过”大电池+高效率+智能化”的组合拳,从根本上解决用户的痛点。

电池容量的突破,是最直观的改变。以智己汽车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66kWh超级增混电池为例,其CLTC工况下的纯电续航已达450公里,相当于多数家庭一周的通勤需求(按日均50公里计算)。配合宁德时代骁遥超级增混电池的4C超充技术,15分钟即可补能280公里,彻底告别”三天一充”的焦虑。这样的续航能力,让增程车型真正实现了”日常纯电、长途增程”的无缝切换——早上满电出门,晚上回家充电,周末短途出游无需加油,长途自驾时也能通过增程器持续供电,彻底解决了传统增程”短途不够用、长途太费钱”的尴尬。

增程器效率的提升,则直击”亏电油耗高”的痛点。新一代增程系统通过扁线油冷电机、高滚流燃烧技术等创新,将热效率提升至45%以上,燃油-电能转化效率达到3.6kWh/L(赛力斯2025款M9数据)。这意味着,每升汽油能转化出更多电能,亏电状态下的油耗已降至5.2L/100km,较2022年产品降低27%。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高端增程车型已通过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了”按需发电”的精准控制——高速行驶时优先使用燃油直驱,城市拥堵时切换纯电模式,综合油耗甚至能媲美部分插混车型。

这些技术突破,本质上是对增程式电动车核心逻辑的重构。它不再是”纯电不够用的妥协方案”,而是进化为”兼顾纯电体验与燃油便利性”的第三条道路。正如一位行业观察人士所言:”超级增程的本质,是用纯电的技术标准重新定义增程——大电池解决续航焦虑,高效率降低成本,智能化提升体验,最终让增程车型在纯电与插混之间找到独特的生存空间。”

未来之路:多元化竞争下的生存法则

尽管超级增程展现出了强劲的技术潜力,但其能否真正扭转市场颓势,仍需跨越多重门槛。首当其冲的便是成本问题——大电池、高效率增程器的应用,必然推高整车制造成本。以搭载66kWh电池的增程车型为例,其电池成本占比已超过40%,若无法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迭代降低边际成本,终端售价的上涨可能会抵消用户对”长续航、低油耗”的需求。

不过,行业已经在探索破局之道。一方面,头部企业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降低成本——赛力斯与宁德时代的深度合作,不仅实现了电池定制化开发,更通过AI算法优化增程器效率,将油电转换效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另一方面,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为技术多元化提供了空间,多地政府已将增程式电动车纳入新能源补贴范畴,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从市场前景看,增程式电动车的价值或许远不止于”过渡方案”。它的独特性恰恰在于”可油可电”的灵活性——既满足了城市用户对纯电体验的需求,又解决了长途出行对补能便利性的要求。在高端市场,理想L系列、问界M9等产品已凭借”智能座舱+超级增程”的组合,建立了稳定的用户群体;在家庭用车领域,零跑C10等”半价平替”车型的涌现,也在加速市场普及。

技术多元,各得其所

2025年的增程式电动车市场,正经历着”阵痛期”向”突破期”的关键转折。超级增程技术的出现,不仅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打破了”纯电是唯一终极方案”的固有认知。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或许不会是单一技术路线的独角戏,而是纯电、增程/插混、燃料电池等多元共生的生态——每种技术都有其适用的场景,每个用户都能找到最适合的选择。对于增程式电动车而言,能否摆脱”过渡方案”的标签,或许答案不在技术本身,而在能否持续满足用户对”更便捷、更经济、更舒适”出行的需求。毕竟,技术的终极目标,从来都是解决问题。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