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财经新闻里,上市车企的半年报成了最直观的行业晴雨表。当国内新能源车企忙着晒”翻倍增长”的成绩单时,大西洋彼岸的欧洲车企却集体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的”红色答卷”——大众净利润同比下滑38.5%,宝马下降29%,奔驰更是暴跌55.8%,保时捷则以66.6%的降幅刷新了豪华品牌的亏损纪录。就连素以”成本控制”著称的斯特兰蒂斯(PSA与FCA合并体),也在上半年录得23亿欧元净亏损,相当于每天烧掉1.26亿元。

一、豪华车神话褪色:中国市场成”最大滑铁卢”
在欧洲车企的财报里,”中国市场”成了高频出现的关键词。以奔驰为例,这个曾经让中国消费者加价30万提车的”豪华标杆”,上半年全球销量中亚洲市场贡献了38.9万辆,同比下滑16%,其中中国市场29.32万辆的销量数据,跌幅高达19%。这个数字背后,是北京奔驰4S店里冷清的展厅、销售顾问手机里积灰的试驾预约,以及二手车商收车时挑挑拣拣的眼神。
传统燃油豪华车的式微,在终端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打开上半年国内豪华车销量榜单,前三十名中仅有奥迪A6L勉强挤入,排在第29位;若将门槛提升至25万元以上,A6L位列第8,宝马3系第10,奔驰GLC第11——前七名全是特斯拉Model Y、小米SU7、理想L9、问界M9等新能源车型。某二线城市汽车城的数据显示,6月燃油豪华车单日客流量较2020年同期下降67%,而新能源展车前的体验人群却排起了长队。
欧洲车企并非没有意识到转型的紧迫性。事实上,从2013年宝马推出i3、i8概念车开始,BBA(奔驰、宝马、奥迪)就率先布局电动化。但船大难掉头的困境,在转型过程中暴露无遗:当特斯拉用Model 3证明”高端电动车可以卖得比燃油车更贵”时,BBA的纯电产品仍在”油改电”的赛道上挣扎——60万的奔驰EQC带着燃油车的底盘架构,50万的奥迪e-tron用着传统4S店的销售模式,甚至连宝马i3都曾因定价过高,不得不靠降价到比燃油3系还低的价格清库存。
这种”既要保燃油车利润,又要推新能源车型”的骑墙策略,最终让BBA错失了新能源转型的黄金窗口。2020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投产,Model 3以”鲶鱼效应”搅动市场;2022年比亚迪汉EV突破25万元价格带;2023年华为问界、小米SU7等新势力相继入场——欧洲车企的燃油车护城河,在新能源浪潮前逐渐变成了”泥沼”。
二、关税大棒与供应链博弈:美国市场成”第二战场”
如果说中国市场的下滑是”温水煮青蛙”,那么美国市场的动荡则是”暴风骤雨”。自2025年4月起,特朗普政府重启《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将进口汽车关税从2.5%骤增至25%(叠加零部件关税后综合税率达27.5%),这让依赖北美市场的欧洲车企瞬间陷入被动。
斯特兰蒂斯首当其冲:旗下克莱斯勒大捷龙、Jeep牧马人等车型的墨西哥工厂产能占比超40%,加征关税后单台成本激增近7000美元。为应对成本压力,斯特兰蒂斯被迫关闭墨西哥部分生产线,遣散2000余名工人,并宣布暂停接受北美市场新车订单。更尴尬的是,7月初特朗普突然宣布对加拿大、墨西哥免除汽车关税,又给车企出了道”开开关关”的难题——刚恢复的产能再次面临调整,供应链成本进一步攀升。
奔驰的情况同样严峻。其在美国生产的GLE、GLS等旗舰SUV因关税成本过高,已全面停产;原本计划在阿拉巴马州工厂投产的电动EQS SUV,也被迫推迟至2026年。相比之下,日本车企的应对显得游刃有余:丰田在北美的国产化率长期稳定在60%,本田更通过田纳西工厂实现了80%的本地生产。当欧洲车企因关税涨价3%-5%时,丰田RAV4、本田CR-V仅微调270美元,凭借”价格稳定+低油耗”的优势,上半年在美国市场份额攀升至42%,创历史新高。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游戏”还在继续。5月与加拿大、墨西哥达成新贸易协定后,美国进口车关税降至15%,但车企的信任已严重受损。大众CEO奥博穆公开表示:”频繁的政策变动让长期投资变得毫无意义。”而宝马则选择”用脚投票”——计划将阿拉巴马工厂的电池采购从韩国转向中国宁德时代,通过降低供应链成本对冲关税风险。
三、持久战背后的底气:欧洲车企的”技术储备战”
尽管上半年业绩惨淡,欧洲车企并未陷入”绝望”。大众、奔驰、宝马的研发投入不降反增:奔驰乘用车每季度研发支出稳定在20亿欧元,重点投向轴向电机、固态电池和L4级自动驾驶;宝马则在慕尼黑建立了全球首个”新能源技术验证中心”,专门测试固态电池在极端温度下的性能;奥迪虽暂停了部分燃油车项目,但与地平线合作的智能驾驶芯片已完成实车测试。
这种”技术储备”的底气,来自欧洲车企数百亿欧元的现金储备。大众集团账上躺着380亿欧元,宝马有210亿欧元,奔驰更有280亿欧元的流动资金。正如宝马CFO尼古拉斯·彼得所言:”我们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2015年排放门,知道如何在危机中保存实力。”这种底气,也让欧洲车企在应对中国市场时更有耐心——大众ID.3通过本土化改进,续航提升至650公里,价格下探至20万元区间,7月销量突破3万辆;日产N7搭载的”日产智能驾驶系统”,已在武汉、广州开启城市NOA测试,目标是年底前抢占15%的中高端新能源市场。
洗牌期的生存法则
2025年的车市半年考,本质上是汽车产业百年变革中的”压力测试”。欧洲车企的困境,既源于燃油时代的路径依赖,也暴露了转型中的战略犹豫。但正如行业分析师张翔所言:”汽车产业的变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淘汰赛,而是’此消彼长’的马拉松。”当新能源技术进入”年销10万+”的规模化阶段,当中国供应链的”降本速度”持续震惊全球,欧洲车企的”技术储备+资金实力”,或许能在新一轮洗牌中找到新的生存坐标。毕竟,在燃油车时代,他们用了百年建立壁垒;在新能源时代,多给他们一点时间,或许能讲出新的故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