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月饼季提前启幕:当传统滋味撞进创新浪潮,老字号正写就新“月”事

八月的上海,梧桐叶在风里摇着夏末的余温,可街头的月饼香已悄悄漫过了巷口。距离中秋还有近两个月,中华路上的德兴馆外带档口前,老顾客们正踮脚往玻璃柜里张望——那笼刚出炉的鲜肉月饼正”滋滋”冒着热气,酥皮裂开的细缝里渗出琥珀色的肉汁,勾得人直咽口水。今年的沪上月饼市场,早不是记忆里”千饼一面”的模样,老字号们纷纷挽起袖子,在馅料里翻出新意,在文化里寻到新魂,用一场”创新季”为传统节令美食注入鲜活生命力。

甜咸CP登场:老味道的”破圈”实验

若要论今夏沪上月饼圈的”顶流话题”,德兴馆的”甜咸三重奏”必须拥有姓名。这家创立于1878年的百年老店,以一碗焖蹄面征服了上海人的胃,如今却在月饼上玩起了”味觉碰撞”。”我们不想让月饼只做’季节限定’,更想让它成为日常里的小确幸。”中华路店店长王佳运一边熟练地打包月饼,一边笑着揭秘。

走进档口,玻璃柜里三款月饼排得整整齐齐:经典的爆汁鲜肉月饼裹着深褐色的酥皮,葱香牛肉月饼的葱粒在灯光下泛着油光,最醒目的是新登场的蜜汁叉烧月饼——琥珀色的糖色裹着粉润的肉馅,像颗裹了蜜的艺术品。”这三款要是凑齐了,能从立秋吃到中秋。”王佳运说,鲜肉月饼是店里的”镇店之宝”,90克的月饼里藏着60%的饱满肉馅,高温烘烤时,肉汁在酥皮里”跳舞”,咬开瞬间汤汁会”呲溜”窜进嘴里,老食客们都说”这是小时候外婆灶台上的味道”。

去年爆火的葱香牛肉月饼今年”原班回归”,却悄悄升级了配方。”我们把牛霖肉换成了更嫩的牛里脊,葱油用的是清晨现摘的香葱,炸的时候火候再减两度。”王佳运说,咬一口,先是酥皮的焦香,接着是葱油的辛香,最后牛肉的鲜甜在舌尖铺开,像在吃一块会爆汁的”月饼版葱油拌面”,把沪式市井烟火气揉进了传统点心。

最让人惊喜的是新成员蜜汁叉烧月饼。这款原本属于广式月饼的”甜口担当”,在德兴馆的改良下成了”沪式甜咸主义”的代表。”广式叉烧偏甜腻,我们调整了糖的比例,加入了上海人爱的冰糖,又用红曲米调了颜色。”厨师长李师傅掀开蒸笼,刚做好的叉烧馅泛着琥珀光泽,”肉要选肥瘦相间的梅花肉,腌足24小时,烤的时候刷三次蜜汁——第一次锁汁,第二次上色,第三次提香。”咬一口,酥皮先碎成细渣,接着是软嫩多汁的叉烧,甜咸交织的滋味在嘴里层层叠开,连不爱甜口的老顾客都直呼”停不下来”。

目前,这三款月饼已在中华路、昌里路、豫园、复兴荟四店同步上市,销量每周都在涨。”上周有个老先生一下子买了十盒,说要给外地子女寄回去。”王佳运说,现在每天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九点,档口前都排着队,”有年轻人带着相机来拍照,说这是’最会玩的月饼’;也有白发爷爷带着孙子来,说’你们尝尝,这酥皮比我小时候的还脆’”。

文化入馅:当月饼变成”可携带的文物”

如果说德兴馆的创新藏在味觉里,那么松鹤楼与老城隍庙的月饼,则把文化做成了”馅料”。

在松鹤楼的”桂月盈思”礼盒前,非遗苏绣传承人周阿姨正对着盒盖上的刺绣发呆——那是一幅《冷露无声湿桂花》图,月白与月灰的主色调里,几点金漆勾勒的桂花瓣若隐若现,”这不是普通的画,是明代邵弥的原作,我们请苏博的专家用了三个月复刻。”松鹤楼品牌总监陈雨薇介绍,礼盒的设计灵感源自唐代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诗句,打开盒盖的瞬间,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中秋的门:月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案几上,月饼、桂花、酒盏,连空气里都浮动着桂香。

盒内的四款月饼,更是把”苏式美学”玩到了极致。紫薯蛋黄月饼的饼皮印着苏式园林的花窗纹路,咬开是绵密的紫薯泥裹着流油的咸蛋黄;陈皮豆沙月饼的豆沙里加了十年新会陈皮,甜中带点微苦,像极了人生的况味;桂花酒酿月饼的馅料里藏着江南的秋天——新鲜桂花熬成糖浆,混着酒酿的微醺,甜而不腻;最特别的芋泥奇亚籽月饼,芋泥的绵密与奇亚籽的脆弹在嘴里”打架”,是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碰撞。

“我们想让月饼不只是食物,更是一段可以触摸的文化记忆。”陈雨薇说,除了”桂月盈思”,松鹤楼还推出了”如意玉盘”礼盒,盒身雕刻着”吴门雅集”的场景,八位古人围坐赏月,手里举着的正是松鹤楼的月饼,”打开礼盒,就像穿越到了明清时期的苏州,和文人们一起吃月饼、赏明月”。

而在老城隍庙的展厅里,”莲年有豫”月饼礼盒正静静诉说着申城的故事。盒身以九曲桥、荷花池、锦鲤为元素,”莲年有豫”谐音”连年有余”,是上海人最爱的吉祥话。打开盒子,五款月饼各有讲究:广式的油润、桃山皮的细腻、彩酥的分层,满足南北不同口味;最吸睛的当属”梨膏桂花月饼”——饼面用传统雕刻工艺刻着九曲桥的飞檐、湖心亭的藻井、白玉兰的花瓣,轻轻一摸,能感受到凹凸的纹路;咬开则是熟悉的梨膏糖香,清润回甘,像小时候含在嘴里的那颗梨膏糖,”这是我们和非遗梨膏糖制作技艺传承人合作了半年的成果。”老城隍庙食品公司总经理助理徐悦说,为了还原记忆中的味道,团队翻遍了老配方,调整了三次糖度,”既要保留梨膏的清苦,又不能太涩,最后加了点桂花蜜,才调出现在这个味儿”。

从”舌尖”到”心尖”:月饼里的文化传承

站在南京东路的老字号聚集区,看着德兴馆的档口前排起的长队,松鹤楼的礼盒被年轻人捧在手心拍照,老城隍庙的月饼盒上九曲桥的倒影晃啊晃,突然明白:月饼的创新,从来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传统以更亲切的姿态走进当代生活。

德兴馆的王佳运说,现在很多年轻顾客会问:”你们家月饼为什么这么酥?”他就带着他们去看后厨——老师傅揉酥皮要揉足二十分钟,每层面皮都要冷藏定型,”老手艺不能丢,丢了就不是德兴馆的味道了”。松鹤楼的陈雨薇则提到,设计”桂月盈思”礼盒时,团队专门请教了苏博的专家,”我们要确保画里的每一处细节都有出处,连桂树的枝桠方向都符合明代的画法”,因为”文化不是随便玩的,得有根”。

老城隍庙的徐悦则讲了个小故事:有位老顾客拿到”梨膏桂花月饼”后,特意拍了照片发给海外的女儿,配文是”这是外婆小时候的味道,现在传给你了”。她说:”月饼从来都不只是食物,它是情感的载体,是记忆的符号。我们做创新,就是想让这个符号更鲜活,让年轻人愿意去了解、去传承。”

距离中秋还有一个月,但沪上的月饼香已经飘满了大街小巷。这些老字号的创新月饼,或许没有昂贵稀奇的馅料,也没有博人眼球的概念,却用最真诚的方式告诉我们:传统不是老气横秋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烟火;创新不是推倒重来的革命,而是让美好延续的智慧。当我们咬下一口蜜汁叉烧月饼,或是打开一盒印着明代诗画的礼盒,尝到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一座城市的温度,一段文化的传承。

这个中秋,不妨放下手机,和家人一起分一块鲜肉月饼,聊聊小时候的月亮;或是拆开一盒文化礼盒,给孩子讲讲月饼里的故事。毕竟,最好的团圆,从来都不是月亮的圆满,而是爱与传承的延续。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