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85万采购防火墙却买到299元路由器的荒诞事件,暴露出政府采购全链条失守、最低价中标滥用及制度执行漏洞,需强化责任与制度完善以重建信任。

当重庆三峡学院以85万元高价采购的”防火墙及DNS设备”被网友扒出网购价不足300元时,这场看似普通的政府采购事件瞬间引爆舆论。9月6日,重庆市教委通报的调查结果更令人瞠目结舌——中标企业竟用普通路由器冒充专业防火墙,而这一荒唐闹剧竟顺利通过了资质审查、专家评审、代理机构确认等一系列看似严谨的程序。这场”85万买路由器”的闹剧,不仅暴露了公共采购领域的诸多积弊,更折射出制度执行中的深层问题。
一、荒诞剧背后的全链条失守
这起事件堪称政府采购领域的”黑色幽默”:一家”三无”公司通过提交虚假材料、抄袭技术参数、用路由器冒充防火墙等拙劣手段,不仅成功中标,还让整套违规操作顺利通过层层关卡。洪正公司制作投标文件时,竟然直接从网上随意选取路由器图片作为防火墙设备,技术参数照抄竞争性谈判文件,如此明显的造假行为为何无人察觉?
首先塌方的是资质审查环节。相关部门推行的”供应商基本资格条件承诺制”,本意是简化流程,却沦为不负责任的借口。当企业可以随意承诺符合条件而不被实质审查时,资质审查就成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更荒谬的是,评审专家仅凭企业口头承诺就认定其符合要求,连最基本的设备型号核查都未进行,就将明显不合格的企业列为拟中标单位。
代理机构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明知中标产品无法满足采购需求,工作人员却机械地告知”只能确认中标结果并公告后再作处理”,这种”走流程不问实效”的工作作风,彻底丧失了专业机构应有的把关作用。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只要形式合规就万事大吉,至于公共资金是否花得其所、采购的设备能否满足实际需求,统统不在考虑范围内。
二、”最低价中标”异化的陷阱
涉事企业的最低报价策略,成功掩盖了技术标准不符、产品被调包等诸多问题,大大增加了其中标概率。这暴露了”最低价中标”原则被滥用的顽疾——当价格成为唯一或主要的评标标准时,质量、服务等综合因素就会被忽视,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在公共采购领域,”最低价中标”本意是通过市场竞争降低采购成本,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异化为”谁报价低谁中标”的简单逻辑。一些供应商为了中标不惜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甚至像洪正公司这样公然造假。当价格成为唯一的竞争维度时,诚信经营、质量为本的企业反而可能因报价较高而失去机会,这种扭曲的激励机制亟待纠正。
更值得警惕的是,低价中标后往往伴随着各种”后遗症”——要么是产品质量不达标影响使用效果,要么是后期维护成本高昂,要么是供应商因无利可图而消极履约。重庆三峡学院的案例中,85万元买到的”路由器”不仅无法提供应有的网络安全防护,更可能给校园网络带来安全隐患,这种隐性损失远非差价所能衡量。
三、制度漏洞与执行之困
通报特别澄清”未发现中标单位与相关方存在利益输送”,虽然回应了公众对权力寻租的质疑,但也凸显了制度漏洞的严重性。当违规操作无需靠”潜规则”就能得逞时,说明我们的制度设计本身就存在重大缺陷——即使没有腐败行为,仅靠程序空转和责任心缺失,就足以让公共资金打了水漂。
此次事件的处理力度值得肯定——从企业到学校领导,从代理机构到评审专家,都因违法违规操作和不作为付出了代价。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深刻反思:为什么看似严密的采购程序形同虚设?为什么专业人员的专业判断如此不堪一击?为什么没有人对明显不合理的中标结果提出质疑?
健全的制度不仅要规定”怎么做”,更要明确”不做会怎样”。重庆三峡学院事件的处理体现了”过罚相当”原则,释放了从严管理的信号,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机制:强化资格审查的实质性审查,建立专家评审的终身追责制,完善”最低价中标”的配套保障措施,加强采购全过程的透明度和社会监督。
四、重建信任的必由之路
公共采购关乎纳税人的每一分钱,容不得半点马虎。重庆三峡学院的”路由器闹剧”给所有参与公共采购的人员敲响了警钟:程序合规不等于实质合规,形式严谨不代表结果正确。每一个经手公共资金的人,都应该怀着对公共利益的敬畏之心,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要重建公众对政府采购的信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确保各项规定不折不扣地落实;二是提高采购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培养”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理念;三是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让政府采购在阳光下运行;四是建立”优质优价”的采购导向,改变单纯以价格论英雄的评标文化。
85万买”路由器”的荒诞剧,终将以严肃的问责收场,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政府采购事关公共利益,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纳税人的信任。唯有堵住制度漏洞,强化责任担当,才能让公共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让政府采购回归”物有所值”的本质。这不仅是对纳税人负责,更是对公共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