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里的抗战史诗:人民大会堂晚会上,一群”镜头战士”的百年回响

人民大会堂《正义必胜》晚会上,延安电影团在抗战时期记录的珍贵历史影像(如白求恩手术场景等)与舞台深度融合,展现烽火岁月,其”记录真实、传递信仰”的精神由中央新影集团延续,成为民族记忆的”光影见证”。

9月3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穹顶下,《正义必胜》文艺晚会的灯光渐次亮起。当舞台背景中浮现出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成员吴印咸举着相机,镜头对准晋察冀前线小庙里专注手术的白求恩大夫时,台下观众席传来轻轻的抽噎声。这张定格在1939年的影像,穿越86年烽火,与今晚的歌声、舞蹈、灯光交织成河,将观众的记忆拉回那个”镜头作枪、胶片为弹”的年代。

一、舞台上的”时光胶囊”:晚会的”红色影像密码”

这场晚会的最大亮点,是将虚拟舞台与历史真实影像的深度融合。在歌曲《延安颂》的旋律中,舞台背景依次闪过抗日军政大学的操场、鲁迅艺术学院的画室、延安电影团的摄影棚——这些场景并非虚构,而是由延安电影团当年拍摄的珍贵影像修复而成。镜头里,学员们在篮球架下奔跑,女同学在纺织机前穿梭,摄影师们扛着摄像机在土坡上架设设备,每一格画面都带着战火中的温度。

最令人震撼的是《红河谷》章节的影像呈现:1939年,吴印咸在小庙里拍摄的白求恩手术场景被高清修复后,与现场演员的表演形成奇妙互文。舞台上的”白求恩”弯腰缝合伤口的动作,与影像中真实的历史瞬间重叠;画外音里,老战士的回忆与影像中枪炮声的回响交织,观众仿佛站在1939年的小庙前,听见手术刀划开皮肤的轻响,看见伤员苍白的脸上渗出的汗珠。

“这些影像不是简单的历史资料,而是活着的历史证人。”晚会总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当舞台上的演员喊出’母亲膝下百万兵’时,背景里延安电影团拍摄的战士训练画面同步闪过——这不是艺术加工,而是历史的回声。”

二、烽火中的”镜头战士”:延安电影团的”生死记录”

这些震撼人心的影像,都来自一个被称为”红色影像开拓者”的群体——延安电影团。

1938年秋,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当全国军民在前线浴血奋战时,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人,带着从武汉带来的3台16毫米电影摄影机和2000英尺胶片,跋涉1300公里抵达延安。他们中有留洋归来的摄影师吴印咸,有美术功底深厚的徐肖冰,有擅长剪辑的袁牧之——这支被称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前身”的队伍,在硝烟中开启了”用镜头记录历史”的征程。

“哪里战火最激烈,哪里就有延安电影团成员的身影。”这是电影团成员周从初生前常说的话。1940年,他跟随摄影队到晋察冀敌后根据地拍摄《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当时的暗室设在山崖下的石洞里,洗片用的水要从300米深的井里一担一担挑上来。”每天挑30多担水,手磨破了就裹上布继续。”周从初在回忆录中写道,”胶片比命金贵,一盆显影液要用到实在不能再用才倒掉——那是我们用命换来的’历史底片’。”

比设备匮乏更残酷的,是生死的考验。1942年,电影团摄影师郑景康在冀中平原拍摄反”扫荡”时,遭遇日军包围。他为保护摄影机,将机器藏在柴垛里,自己引开敌人,最终牺牲在敌人的刺刀下。临终前,他只说了一句:”胶片……别让鬼子抢走……”

但更多的时候,电影团成员用镜头传递着希望。1943年,郝玉生跟着战士们参加反”蚕食”战斗。当一队俘虏被押下战场时,一个年轻战士兴奋地冲他喊:”拍电影的同志,给我们照一张!你看,我们抓得不算少吧!”郝玉生转动摄影机,取景框里映出战士们晒得黝黑的脸,他们眼里闪着光,嘴里哼着《游击队之歌》。”胜利了!今天是战士们最愉快的一天,也是我们工作最顺利的一天。”多年后,郝玉生在采访中回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们的镜头不仅是记录,更是点燃希望的火种。”

三、光影的”接力赛”:从战火到新时代的”影像传承”

1953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延安电影团的光荣传统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继承。从战火中的16毫米胶片,到如今的4K超高清拍摄;从记录抗战的”生死镜头”,到全景展现新时代的”国家相册”,这支队伍始终用镜头丈量着民族的脉搏。

2019年,中央新影集团划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为”纪录电影国家队”。他们推出的《您的声音》,用普通人的视角记录新时代的变迁;2025年8月全球首映的《山河为证》,以14年抗战为脉络,用8K修复技术与实地寻访结合的方式,重现了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的全景历史。片中一段修复自延安电影团的影像——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中国士兵冒着炮火冲锋的画面——让观众泪目:”原来我们的先辈,是这样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的。”

“延安电影团的精神,是’记录真实、传递信仰’。”中央新影集团的一位老导演说,”当年他们用镜头对抗遗忘,今天我们用影像连接过去与未来。当《正义必胜》晚会上,观众为白求恩手术的画面流泪时,我知道,80多年前的那束光,依然在照亮今天。”

结语:镜头里的”正义必胜”

晚会结束时,舞台背景中再次浮现出延安电影团的合影:年轻的吴印咸、徐肖冰、袁牧之站在土坡上,身后是简陋的摄影棚,远处是连绵的群山。他们的眼里有战火,更有对未来的希望。

这或许就是延安电影团最珍贵的遗产:他们不仅用镜头记录了抗战的艰辛,更用影像传递了一种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群人愿意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历史的真实;总有一束光,愿意穿透岁月的迷雾,照亮民族的未来。

当《正义必胜》的歌声在人民大会堂回荡,那些泛黄的黑白影像依然清晰如昨。它们不是历史的碎片,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底片”——在这个意义上,延安电影团的镜头,从未停止过记录;他们的”正义必胜”,也从未过时。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