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襄阳网警查处辱阅兵言论案看网络空间的历史敬畏与法治底线

湖北襄阳网民孟某某在微信朋友圈发表诋毁九三阅兵的不当言论,引发公愤,襄阳公安机关依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此事件彰显了维护历史尊严和网络法治的决心。

一、事件透视:微信朋友圈里的”历史虚无”闹剧

2025年9月3日,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当全国人民通过央视直播共同见证”九三阅兵”庄严时刻时,湖北襄阳网民孟某某(47岁)却在微信朋友圈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的”闹剧”。他在转发央视直播链接的评论区,公然发表针对阅兵活动的诬蔑性言论,甚至在其他网友表达爱国情怀时,不仅进行恶意嘲讽,还肆意散布谣言。

据襄阳网警通报,孟某某的言论内容包括对阅兵仪式的刻意贬低、对参阅军人的无端质疑,以及对抗战历史的歪曲解读。更恶劣的是,当其他网民自发表达”铭记历史””向英雄致敬”等爱国言论时,孟某某竟以”矫情””作秀”等词汇进行人身攻击,其言论犹如一盆盆冷水,浇向了网民们炽热的爱国热情。

二、法律亮剑:行政拘留背后的法治逻辑

事件发生后,襄阳公安机关迅速启动调查程序。通过技术手段锁定孟某某身份,并在其住所将其传唤到案。面对铁证如山的网络言论记录,孟某某起初还试图狡辩,但在确凿证据面前,最终对其违法行为供认不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寻衅滋事行为包括”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以及其他寻衅滋事行为”。孟某某在网络空间发表诋毁国家重大纪念活动、亵渎民族情感的言论,已构成”其他寻衅滋事行为”。枣阳市公安局依据该条款,依法对孟某某作出行政拘留的处罚决定。

“这个处罚决定具有充分的法理依据。”法律专家指出,”九三阅兵”是国家层面的重大纪念活动,承载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孟某某的言论不仅伤害了广大网民的爱国情感,更对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公安机关的处罚既体现了法律的刚性,也彰显了维护历史尊严的决心。

三、历史敬畏:抗战精神的当代诠释

“九三阅兵”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仪式,其意义远超出一场军事展示。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个特殊节点,阅兵仪式通过展示现代化军事装备、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抗战精神,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

孟某某事件折射出当下部分网民历史认知的偏差。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某某指出:”当前网络空间存在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少数人试图通过解构历史、调侃英雄来博取眼球。这种行为不仅违背历史事实,更会误导青少年一代。”事实上,从2015年”9·3″阅兵到2025年的纪念活动,每一次国家层面的纪念仪式都是对历史的庄严重温,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

襄阳网警在通报中特别强调:”伟大的抗战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这种精神体现在14年抗战中无数先烈的英勇牺牲里,体现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史诗中,更体现在当代中国维护和平发展的坚定立场中。孟某某对阅兵活动的诋毁,本质上是对这段血泪历史的亵渎。

四、网络治理:言论自由的边界与责任

孟某某案件再次为网络言论划清了法律红线。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也有其不可逾越的边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条之一规定,侮辱、诽谤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将承担相应刑事责任。

襄阳市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历史、亵渎英烈的网络乱象。”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全国网信系统共依法约谈网站平台5000余家,关闭违法违规账号20余万个,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3000余万条。这些举措有力维护了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孟某某事件中,众多网民自发抵制其不当言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这种”网络民意”的正面导向,体现了公民维护历史尊严的自觉意识。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我们可以包容不同的观点,但绝不容忍对民族历史的亵渎!”

五、教育启示:历史记忆的代际传承

孟某某案件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敲响了警钟。在信息化时代,如何让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教育专家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首先,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通过VR技术重现抗战场景、开发互动式历史课程、组织青少年参与纪念活动等方式,让历史教育”活起来”。其次,强化网络素养教育。引导青少年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培养理性表达的习惯。最后,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石作用。家长应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传承家国情怀。

襄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此次事件为典型案例,纳入中小学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认知。”事实上,从课堂到网络,从家庭到社会,构建全方位的历史教育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筑牢民族精神的根基。

结语:守护民族记忆的法治担当

孟某某因诋毁阅兵言论被行政拘留,这一事件看似是个案,却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它提醒我们:历史记忆需要代代守护,民族精神不容亵渎,网络空间更需法治护航。正如襄阳网警在通报中所言:”任何企图歪曲、亵渎抗战历史、诋毁参阅军人、伤害爱国感情的行为必将受到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这不仅是对违法者的警示,更是对全体公民的提醒——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更要心怀对历史的敬畏、对民族的情感、对法治的尊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共同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