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切鸡之争:当广东”老鸡标准”遇上全国”嫩滑偏好”,一场关于美食灵魂的碰撞

广东白切鸡因全红婵哥哥全进华用180天走地鸡制作却在综艺中被评委以“口感偏老”淘汰而引发网络热议,广东人坚持180天老鸡标准是因其养殖周期使鸡风味口感佳且有严格养殖规范,白切鸡制作工艺讲究,此次争议本质是不同地域对口感偏好差异,未来广东白切鸡有望在坚守传统中创新发展。

一、综艺风波:180天走地鸡引发的”口感革命”

9月2日,一档厨艺综艺节目中,全红婵哥哥全进华以”村席大厨”身份参赛,用自家果园养殖180天的走地鸡制作传统广东白切鸡。这本该是一场展现广东饮食文化的完美演绎,却因评委一句”口感偏老、不够嫩滑”的评判,引发了一场关于白切鸡”老嫩之争”的全民大讨论。

全进华在节目中坚持广东白切鸡的”老鸡标准”,解释道:”广东白切鸡讲究用养殖180天的老鸡,追求的是肉质紧实有嚼劲。用30-60天的嫩鸡来做,反而会被认为不正宗,在广东饭店用嫩鸡做白切鸡甚至会被客人投诉。”这番话道出了广东人对白切鸡的执着追求,却与评委基于通用烹饪标准的”嫩滑”评判产生了激烈碰撞。最终,全进华首轮遭淘汰,这一结果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将这场关于美食标准的争论推向了高潮。

二、广东立场:为何执着于”老鸡”?

广东人对白切鸡”老鸡标准”的坚持,并非无的放矢。清远麻羽鲜鸡供应商陈小姐透露:”我们养殖走地鸡,一般以120-180天为最佳周期,180天的鸡已达到生理成熟,脂肪分布能达到最佳状态,会形成细腻的’肌间脂肪’——也就是吃白切鸡时常见的那层啫喱冻。”她进一步解释,养足180天及以上的走地鸡可算作顶级或特级;日常家用的话,120-150天的走地鸡也足够,风味和口感远优于普通饲料鸡。

更值得关注的是,养殖60天以下的鸡实际不符合广东走地鸡的出栏标准。这类鸡生长周期短,多靠科技催长,几乎没有运动量,鸡皮薄软、缺乏弹性,”鸡味”也淡,做白切鸡时往往需要靠调味弥补,完全没有180天以上走地鸡的浓郁鲜香。广东走地鸡的养殖不仅对时长有严格要求,对鸡种的选择也极为严格,清远麻鸡、三黄鸡、胡须鸡等优良品种是首选,而快速生长的白羽肉鸡则被坚决排除在外。

广东走地鸡的养殖规范更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涵盖品种、产地、饲养环境与方式、体重、饲料卫生,甚至兽药使用和溯源管理。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清远鸡为例,其养殖依托清远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以传统山坡绿地放养为主,让鸡群通过自然捕食获取食物;上市鸡还需佩戴可溯源脚环,确保从养殖到餐桌的安全透明。这些严格的标准,正是广东白切鸡独特风味的保障。

三、白切鸡的艺术:看似简单实则精妙

白切鸡作为广东饮食文化的代表,其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学问。据记载,白切鸡是指经”三提三浸一冷”、不加调味白煮而成的鸡肴,因食用时随吃随斩,故又称为”白斩鸡”。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当时的广东酒楼为了吸引顾客,特意将鸡用白水煮熟,再切成小块状,搭配蘸料一起食用。

传统白切鸡的最大特点就是鸡肉刚熟骨带红、不加配料而保持原汁原味,色泽白中带微黄,口感上皮爽肉滑,味道则清淡鲜美,葱油香味浓郁。吃的时候蘸以调料佐餐,味道清淡,却又特色极具、回味无穷。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能够代表广东人饮食习惯的白切鸡,制作过程每一步都大有讲究。

选鸡是基础,广东人用来做白切鸡的优良品种,一般有清远麻鸡、三黄鸡、胡须鸡三种。浸鸡是重要步骤,需手提鸡头将鸡身浸入锅中三提三浸,让鸡肉达到”骨髓微血色,肉质刚断生”的状态。”过冷河”则决定鸡皮口感,浸熟的鸡放入冰水中冷激,让鸡皮瞬间收缩形成晶莹剔透的”玻璃皮”,皮下凝聚鸡汁啫喱层。斩鸡上桌时,下刀时要准,鸡肉都要带皮连骨。最后再配上姜葱蓉蘸料,才能最大程度激发鸡肉的鲜香。

四、争议本质:口感偏好的文化差异

网上关于”肉质老嫩”的争议,本质上是不同地域对”口感”理解的文化差异。在广东人眼中,好的白切鸡”硬”是”紧实”与”有嚼劲”的代名词——在正确烹饪下,180天走地鸡能呈现出爽弹的口感,越嚼越香。而那些追求”嫩滑”的嫩鸡,虽然肌肉纤维细、水分含量高、脂肪分布均匀,随便一炒就显”嫩滑”,但这种嫩滑某种程度上是”虚”的,缺乏风味和嚼头,”鸡味”很淡,自然不符合广东人对正宗白切鸡的期待。

有网友直言:”广东走地鸡就是要养到180天够老才好吃,有鸡味。”不少人将争议指向评委的评判标准,质疑”评委没吃过正宗广东白切鸡,不懂真味”。也有网友表示自己更喜欢嫩鸡,认为口感嫩滑更为重要。还有网友指出:”不是鸡养得久的问题,靓的白切鸡肉熟骨带红,重点是浸鸡技术没到位。”

这场争论不仅仅是关于一道菜的口感偏好,更是不同饮食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广东白切鸡的”老鸡标准”背后,是对食材本味、烹饪技艺和饮食传统的坚守。而全国其他地区对嫩滑口感的偏好,则反映了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特点。

五、未来展望:在传承中创新

全进华在节目中坚持广东白切鸡的传统标准,虽然首轮遭淘汰,但却引发了全社会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关注和讨论。这种讨论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意义,它让更多人了解广东白切鸡的独特魅力,也促进了不同饮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广东白切鸡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一方面,要继续传承和发扬广东白切鸡的制作技艺和饮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品尝到正宗的广东白切鸡;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的口味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良,让更多人接受和喜爱广东白切鸡。

这场关于白切鸡”老嫩之争”的讨论,不仅是一场美食的较量,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它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相信在未来,广东白切鸡这道经典美食,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