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对广场的守望者:一群年轻人的”无声”阅兵式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来自30多所高校的4265名青年志愿者虽身处观礼台后方无法直观数阅兵盛况,却以专业服务、听觉共鸣与青春担当,在”背向”处为大会顺利举办贡献力量,诠释了”与祖国同行同向”的赤子情怀。

9月3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晨光穿透云层,将汉白玉栏杆染成淡金色。上午10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礼炮即将鸣响。此时,在观礼台正东侧的服务通道里,24岁的许佳正踮脚调整着指示牌的角度——她的服务点位,恰好背对着广场中央的观礼区。

“您好,观礼嘉宾请这边走,您的座位在第三排左数第五个位置。”许佳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她戴着白色手套,指尖在指示牌上轻轻敲了敲,目光却始终追随着人群中的白发老者。这位来自北京大学法学院的研二学生,原本以为自己会在观礼台上见证历史性的一刻,却因服务需要被分配到”背台区”。但此刻,她望着老者眼角泛起的泪光,突然明白:有些重要的时刻,不一定需要被看见。

一、背对广场的”隐形坐标”:用专业守护仪式的温度

许佳的服务点位,是整个观礼区最”热闹”的角落之一。这里紧邻贵宾通道,既要引导媒体记者有序入场,又要协助外交使节核对席位,还要照顾随行家属的需求。”昨天彩排时,有位外国使节的夫人找不到休息室,急得直掉眼泪。”许佳回忆,”我带着她穿过三个连廊,最后在紫禁城角楼的阴影里找到了——那里有我们提前准备的遮阳伞和温水。”

这样的”隐形服务”,在阅兵式当天达到了高潮。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响起时,许佳正弯腰帮一位坐轮椅的老兵调整靠背角度。国歌声中,老兵突然握住她的手:”姑娘,谢谢你。我1945年参加过抗战胜利阅兵,那时候没有这么多志愿者,可你们的眼神,和我当年在城楼下看见的八路军战士一样亮。”

在许佳的志愿服务日志里,记录着这样的细节:上午9:15,协助78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找到观礼位;9:40,为外国媒体记者翻译”观礼区禁止携带自拍杆”的提示;10:05,帮带孩子的家庭协调到靠近过道的座位……这些琐碎的”小事”,构成了阅兵式顺利进行的”隐形齿轮”。

二、听觉里的家国共鸣:当国歌响彻红墙

尽管背对广场,志愿者们的”感官雷达”却异常敏锐。许佳说,当礼炮轰鸣的瞬间,她听见空气里震颤的频率比平时高了三分;当战斗机编队掠过头顶时,能清晰分辨出歼-20引擎的嗡鸣与运-20螺旋桨的低频轰鸣;而最让她心跳加速的,是国歌声响起的刹那——即便隔着层层人群,那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依然像一把火,从红墙根烧到她的脚尖。

“我们站在这里,虽然没有面对国旗,但国歌的每一个音符都在提醒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北京邮电大学团委干部刘帝站在许佳斜后方50米的服务岗上,他的任务是监控观礼区人流密度。他指着胸前的工作牌说:”你看,牌子上印着’与祖国同行同向’——这不是口号,是我们的心跳声。”

在刘帝的记忆里,最难忘的是下午的群众游行环节。当”复兴号”方阵驶过观礼台时,他听见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那声音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我差点忘了自己的职责。”他笑着翻出手机里的录音,”我录了一段,回去要放给实验室的学弟学妹听——这就是中国青年的声音,既有理性的克制,又有炽热的情感。”

三、从”参与者”到”服务者”:一代青年的责任传承

对许佳来说,这不是她第一次与”国家仪式”亲密接触。2019年国庆70周年,她作为”同心共筑中国梦”群众游行方阵的一员,举着”团结起来 振兴中华”的标语,和2231名北大学子走过天安门广场。”那时候我是’被服务者’,跟着队伍喊口号、挥旗帜;现在我是’服务者’,用专业知识为大家解决问题。”她摸着胸前的志愿者徽章说,”角色变了,但心中的那团火没变。”

这种传承,在志愿者团队里随处可见。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的大三学生陈佳怡,负责引导新能源车企代表团的观礼事宜。她指着胸前的工作牌说:”我爷爷是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他总说’国家的仪式,要有人守’。现在我穿上志愿者马甲,算是替他完成了心愿。”

在陈佳怡的服务日志里,有一段特别的记录:”上午10:20,遇到一位拄拐杖的老兵,他说’姑娘,你们的服务比我当年在部队当文书时还周到’。我告诉他,我们这代人,会把你们守护的精神,用新的方式传下去。”

四、青春与时代的双向奔赴:在”隐形”处书写担当

暮色降临时,志愿者们的工作仍在继续。许佳整理着当天的服务记录,发现今天的”特殊需求”比彩排时多了三倍:有坐轮椅的老兵需要更宽敞的通道,有外国记者需要实时翻译,有带孩子的家庭需要临时休息区……但她的嘴角始终挂着笑:”这些’麻烦’,恰恰说明我们的工作有意义。”

据统计,此次纪念大会共有来自30多所高校的4265名青年志愿者参与服务,覆盖路线引导、现场服务、观众互动、应急处置等117个岗位。他们中,有像许佳这样的”学霸”,有像刘帝这样的”学生干部”,也有像陈佳怡这样的”00后”新手。但无论身份如何,他们都在用同一种方式诠释着青春的担当:在”隐形”处守护,在”无声”处奉献。

当最后一缕晚霞掠过天安门城楼,许佳收拾好工作台准备离开。她回头望了望依然灯火通明的观礼区,轻声说:”今天,我很骄傲。不是因为我站在这里,而是因为我知道,有4000多个和我一样的年轻人,正用各自的方式,让这个国家的仪式,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夜色中,志愿者们的马甲上,”与祖国同行同向”的标语在路灯下泛着微光。那光或许不耀眼,却像种子一样,悄悄埋进每个见证者的心里——这,就是青春与时代最动人的双向奔赴。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