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在北京市科协指导下,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联合多方力量,邀院士、科学家等走进北京10所中小学开展“科创薪火 筑梦未来”开学第一课活动,专家以多领域主题授课并互动交流,传递科学家精神、点燃学生科学热情,活动可通过扫码看直播,助力青少年树立理想、传承科技薪火。

当金色的秋风轻拂京城的校园,北京市中小学生迎来了充满希望的秋季学期。在首个全国科普月翩然而至的9月,一场别开生面、意义非凡的科学盛宴——2025“科创薪火 筑梦未来”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北京的教育天空,点燃了莘莘学子对科学的热忱与憧憬。
此次活动是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悉心指导下,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携手北京市各区科协、新京报以及全市重点中小学校代表精心策划与组织的。9月4日,这注定是一个让北京10所中小学校的师生们难以忘怀的日子,院士、科学家、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带着科学的火种,走进校园,与同学们进行了一场近距离、面对面的科学对话。
名家云集:科学巨星闪耀校园
活动特邀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宛如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他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卓越成就举世瞩目,其科研成果推动着我国铁路事业不断向前迈进。空军指挥学院教授、空军大校陈洪,凭借丰富的空军知识和精彩的军事科普讲解,让同学们对神秘的天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长期致力于地球与空间科学研究,他的讲解仿佛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奥秘的大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齐莎,在微生物研究领域深耕细作,为同学们揭开了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
这些专家学者们立足自身科研领域,以航空航天、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热门主题为切入点,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科学盛宴。他们用妙趣横生的科研经历,让同学们了解到科学研究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和惊喜;用深入浅出的科普知识,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讲解得通俗易懂,让同学们轻松领略科学的魅力;用感人至深的科学家故事,传递着“爱国、创新、求是、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让同学们深刻领悟到科学家们为了追求真理、造福人类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互动交流:点燃科学梦想的火花
在活动中,专家学者们不仅进行了精彩的讲授,还与学生们进行了面对面、互动式的交流分享。同学们怀着对科学的好奇和敬畏,纷纷踊跃提问,问题涵盖了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从“人工智能未来会取代人类吗?”到“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形式?”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到“科学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专家学者们都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为同学们拨开科学道路上的迷雾。
这种互动式的交流,让同学们不再觉得科学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在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中,感受到了科学的温度和力量,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信念。一位参与活动的小同学兴奋地说:“以前我觉得科学家离我们很远,今天听了专家的讲解和解答,我觉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以后也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深度融合:科学文化与教育实践的结晶
2025“科创薪火 筑梦未来”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是一场科学文化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科普讲座,更是一次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升。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将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精神直接传递给同学们,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传承科技薪火。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至关重要。此次活动就像一颗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同学们的心中,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不断探索未知,勇于创新。
同时,活动还通过新京报等媒体平台进行直播,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这场科学盛宴中来。这不仅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重要性。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展望未来:科学薪火代代相传
2025“科创薪火 筑梦未来”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北京市的科普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它让我们看到了科学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在未来,我们期待这样的活动能够继续开展下去,走进更多的校园,让更多的青少年受益于科学的熏陶。我们也希望广大青少年能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传承科学家精神,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科学的薪火传承中,青少年们能够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