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雅钦:在大龙岭的课堂上,用音乐种出乡村孩子的星辰大海

文章讲述了湖南省澧县大龙岭小学校长、全国模范教师占雅钦,通过推动陶笛/竹笛等音乐教学及跨学科融合创新,激发乡村学生兴趣与创造力,用音乐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帮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的故事。

湖南澧县码头铺镇的大龙岭,是一座被青山环抱的小山村。这里的晨雾总裹着松针的清香,山脚下的小学校园里,却时常飘出清亮的笛声——那是占雅钦校长带着孩子们在吹陶笛。

2019年,28岁的占雅钦放弃城市重点校的优渥条件,回到家乡大龙岭小学当老师。6年间,她从一线语文教师成长为校长,用音乐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陶笛课从”选修课”变成”必修课”,竹笛社团吸引了全校80%的孩子,音乐与语文、数学、美术的融合课堂让原本沉闷的教室有了歌声与笑声。村民们说:”雅钦来了,大龙岭的课堂会唱歌了。”

“音乐不是特长,是每个孩子的权利”:她给乡村课堂装了台”音乐发动机”

2019年9月,占雅钦第一次站上大龙岭小学的讲台。那时的教室,墙壁脱落,课桌椅吱呀作响,音乐教室里只有一架落满灰尘的手风琴。”乡村孩子不是不喜欢音乐,是没机会接触。”她翻遍自己的大学笔记,想起导师说过的话:”音乐是最平等的语言,一根笛子、一首童谣,就能打开孩子看世界的新窗口。”

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把音乐”种”进日常教学。语文课上,她带着孩子们用《茉莉花》的旋律背《游子吟》;数学课上,用《小星星》的节奏练习加减法;美术课上,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画”心中的春天”。起初,孩子们害羞得不敢出声,她就自己先吹一段陶笛,笛声像山涧的溪水,慢慢淌进孩子们的心里。

“占老师,我奶奶会吹竹笛!”三年级的留守儿童小宇举着手喊。占雅钦眼睛一亮——这是打开乡村音乐教育的关键。她挨家挨户走访,收集村民家的老乐器:生锈的竹笛、断了弦的二胡、褪色的口琴。把这些”老物件”擦干净,带到课堂上:”这些不是废品,是我们祖辈的音乐记忆。”

她带着孩子们修复乐器,教他们认简谱、练指法。小宇的奶奶听说孙女要学竹笛,翻出压箱底的竹片,连夜削了一支新笛子:”我小时候也想学,可那时候穷,买不起。”现在,小宇成了竹笛社团的”小老师”,总说:”占老师让我知道,山里的娃也能吹出好听的曲子。”

“融合不是加法,是让知识长出翅膀”:她把音乐变成乡村教育的”万能钥匙”

在大龙岭小学,占雅钦的课堂永远”不按套路出牌”。

五年级的科学课学”声音的传播”,她带着孩子们到操场吹陶笛:”为什么站在山这头能听见那头的笛声?因为声音会’跑’!”孩子们举着陶笛满山跑,边跑边喊:”占老师,声音真的会飞!”

六年级的作文课写”我的理想”,她放起《少年》的旋律:”你们的理想是什么?是当医生、老师,还是像陶笛一样,把快乐传给更多人?”平时不爱说话的女孩小瑶举手:”我想当音乐老师,像占老师一样,让山里的孩子都会唱歌。”那篇作文,她写了满满三页。

最让占雅钦骄傲的,是”音乐+劳动”的实践课。春天,孩子们在茶园边吹《采茶舞曲》,边学采茶;秋天,他们在桂花树下吹《八月桂花香》,边捡桂花做香囊。”以前劳动课就是拔草,现在孩子们边干活边唱歌,连最调皮的男生都抢着干活。”班主任李老师笑着说。

这些”不按套路”的教学,让大龙岭小学的成绩有了惊喜变化:2024年全县统考,全校语文平均分提高了12分,数学及格率从65%提升到82%。更让人意外的是,原本羞于表达的孩子们,在县里的”乡村少年说”演讲比赛中拿了金奖——他们的演讲词,是自己写的,伴奏是自己吹的陶笛曲。

“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她用音乐为大山里的孩子点亮星辰

2024年教师节,占雅钦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12个孩子用陶笛吹的《夜空中最亮的星》。吹笛子的是全校最调皮的”刺头”小浩,他曾因父母外出打工而自暴自弃,现在却成了竹笛社团的队长。”占老师说,音乐能让人找到自己的光。”小浩说,”我以前觉得自己是山里的草,现在我知道,我是能开花的小树苗。”

占雅钦的教育理念,藏在她的备课本里:”乡村教育的痛点,不是资源匮乏,而是孩子们看不到’可能性’。音乐不是特长,是给他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知道,山外有海,海里有光。”

为了让更多孩子接触音乐,她发起”乡村音乐漂流计划”:收集城市学校的旧乐器,清洗消毒后送到大龙岭小学;联系志愿者老师,每周开展线上音乐课;带着孩子们参加县里的”乡村文化节”,用陶笛演奏《映山红》,赢得满堂喝彩。

“以前总觉得,乡村孩子要走出大山,得靠读书、考大学。”村民张大姐说,”现在看雅钦教的这些娃,有的成了镇里的音乐老师,有的在县城学乐器,还有的在抖音上发吹笛视频——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路。”

结语:教育家精神,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唱歌”的底气

占雅钦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特别的照片:2019年刚到学校时,她站在破旧的教室前,身后是斑驳的墙壁;2025年,同样的位置,孩子们举着陶笛围在她身边,脸上洋溢着笑容。

“教育家精神不是什么宏大的理论,是蹲下来和孩子平视的耐心,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坚持,是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初心。”占雅钦说,”在大龙岭的课堂上,我最大的成就不是教会孩子们吹多少首曲子,而是让他们相信:山里的娃,也能唱出属于自己的歌。”

山风掠过校园的梧桐树,孩子们的笛声又响了起来。那声音穿过青山,越过溪流,飘向更远的远方——那里有属于乡村孩子的星辰大海,而占雅钦,正用音乐为他们点亮前行的灯。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