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点一点 粮仓门自开:一场重塑传统售粮场景的”数字革命”

文章聚焦江西等地通过”惠三农”App推行手机预约卖粮的新模式,展现其如何优化传统售粮流程、提升效率,并结合政策托底保障农民利益,折射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售粮场景的数字化变革。

晨光穿透薄雾,洒在江西省南昌县泾口粮食管理所的电子显示屏上。58岁的熊新发蹲在货车驾驶座上,布满老茧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轻点——”惠三农”App的预约界面里,”泾口库点09:30-10:00″的时段已被绿色标记锁定。他把手机递给副驾驶的老伴:”咱赶早集似的,这回准不用排长队了。”

这是2024年早稻收购季里再寻常不过的一幕。曾经让农民”起早贪黑蹲库点”的卖粮难题,正被一部手机、一个App悄然改写。当传统农业与数字技术碰撞,一场静悄悄的”售粮革命”正在赣鄱大地上演。

一、从”排队长龙”到”掌上预约”:老场景里的新蝶变

熊新发至今记得十年前的卖粮经历。那年夏天,他凌晨三点就开着装满稻谷的农用车往县城粮库赶。”那时候哪有什么预约?全是凭运气!”他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嗓门不自觉地提高,”库点门口的土路上,货车排得望不到头,有的司机干脆带着铺盖在车里过夜。等到天亮轮到自己,太阳都晒得车斗里的稻谷直冒热气。”

传统的售粮流程像一道繁琐的数学题:提前打听库点信息、凌晨抢排队、现场填表登记、等待扦样化验、过磅卸粮……每个环节都可能因信息不对称耗去数小时。更让农民头疼的是”信息差”——某个库点突然暂停收购、某天检验标准临时调整,这些关键信息往往要等到现场才知道,稍有不慎就可能耽误售粮时机。

变化始于2023年。中储粮集团江西分公司在全省推广”惠三农”App,将售粮全流程搬到线上。打开App,”附近库点”功能像一张动态地图,实时显示各库点的剩余仓容、预约状态、预计排队时长;”预约取号”模块支持分时段精准预约,农民可根据农时灵活选择;”进度查询”页面则让售粮全程可视化——从车辆进库到检验结果,每个节点都同步更新。

“现在卖粮就像点外卖!”熊新发笑着展示手机界面,”我昨天下午在App上约了今天9点半的号,到库点直接刷身份证取票,扦样、化验只用了20分钟。你看,屏幕上显示我的车已经进3号卸粮口了,估计11点前就能办完所有手续。”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过去几年的售粮时间:”2019年卖粮花了7小时,2021年5小时,今年不到3小时!”

二、藏在代码里的”粮心”:数字技术如何守护”颗粒归仓”

在泾口粮食管理所的中控室里,管理员张敏盯着墙上的智慧粮库监管平台,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数据:当前库点预约量127单,已到库89车,剩余仓容4200吨;3号卸粮口的输送带转速稳定在每分钟15米,扦样机的机械臂正匀速插入粮堆……”过去靠人盯人,现在全靠数据跑。”她轻点鼠标,调出熊新发车辆的检测报告,”你看,这车稻谷的水分13.2%,杂质0.8%,符合国标三等粮标准,系统自动匹配了中等收购价。”

数字技术的介入,让传统售粮的”模糊地带”变得清晰透明。App内置的”智能推荐”功能基于大数据分析,会根据农民的种植面积、历史售粮记录,精准推荐最适合的库点;”质量追溯”模块则将每车粮食的检测数据永久留存,农民扫码即可查看从扦样到入仓的全流程记录。”以前总担心粮食被’压级压价’,现在每一步都有记录,心里踏实多了。”种粮大户李建国捧着手机说,他今年种了80亩早稻,通过App预约了三次售粮,每次检测结果都和田间测产数据吻合。

粮库的”硬件”也在为数字转型升级。泾口库点新安装的地磅系统能自动识别车牌、读取货物重量,误差控制在0.1%以内;智能扦样机的机械臂可360度旋转,确保样本覆盖整仓粮食的不同区域;输送带的感应装置能实时监测粮食温度、湿度,异常数据会立即推送至管理员手机。”我们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准备。”中央储备粮南昌直属库副总经理刘国军介绍,”检修了37台(套)设备,新增了12台智能终端,还培训了20名工作人员掌握数字化操作。现在收购时段从早6:30延长到晚20:30,每天能多收300吨粮食。”

三、政策托底+数字赋能:织密农民”种粮卖得出”的保障网

今年江西的早稻收购季,注定被载入农业现代化的史册。一方面,得益于有利的气象条件,全省早稻呈现”三增”态势——种植面积增加8.2万亩、单产增加3.5公斤/亩、总产增加1.2亿斤;另一方面,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早稻收购价格同比小幅下降。如何守护农民”种粮收益”?江西给出的答案是:政策托底与数字赋能双管齐下。

8月9日,江西省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以每500克1.26元的价格敞开收购。与中储粮合作的55个最低收购价收储库点陆续开放,总仓容达108.8万吨,相当于能装下21.7亿斤稻谷。”我们做过测算,这个仓容基本能覆盖全省早稻产量。”中储粮集团江西分公司仓储处处长李兵说,”即使遇到极端天气或集中售粮,也能确保农民’粮出手、钱到手’。”

数字技术则为政策落地提供了”加速度”。通过”惠三农”App,农民可实时查询各库点的最低收购价执行情况、剩余仓容等信息,避免了过去”盲目跑库点”的尴尬。”前几天有位老乡担心粮库满了卖不掉,结果在App上一查,离他家15公里的库点还有2000吨空仓。”刘国军笑着说,”现在农民卖粮,就像去超市购物——先看货架有没有货,再选最近的门店,最后挑最合心的商品。”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9月1日,江西已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早籼稻29.7万吨,其中通过”惠三农”App预约售粮的占比达78%。更让人欣喜的是,售粮纠纷同比下降62%,农民满意度调查显示,95%的农户认为”预约卖粮”让售粮体验”明显改善”。

暮色中的泾口粮库,最后一缕夕阳穿过输送带的钢架,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熊新发坐在粮库外的休息区,手机里刚收到售粮款到账的短信。”以前卖完粮总担心钱能不能及时到账,现在App上能看到’打款中’的提示,一般当天就能到账。”他掰着指头算账,”今年早稻卖了1.2万斤,按最低收购价算,能收入1.5万多元。去掉成本,净赚5000多块。”

风掠过粮仓的屋顶,传来阵阵稻香。不远处,几个年轻的技术员正调试新安装的AI视觉识别系统——未来,通过摄像头就能自动识别粮食的品种、等级,进一步缩短检测时间。而在更广阔的田野上,越来越多的农民正拿起手机,用指尖触碰农业现代化的温度。

这场始于”预约卖粮”的数字变革,不仅让农民卖粮更轻松,更折射出中国农业的深刻变迁:当数字技术下沉到田间地头,当传统经验与现代智慧深度融合,”中国饭碗”正被端得更稳、更牢。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