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杂志2025年度AI领域最具影响力100人名单的发布,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表彰,更是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格局变迁的风向标。今年的榜单呈现出几大鲜明特征:华人面孔显著增多,中国科技企业在AI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以及传统巨头的地位变动。本文将深入分析榜单背后的产业趋势,解读任正非、梁文锋等中国科技领袖的入选意义,探讨奥特曼”最恨的两个人”——马斯克与Karen Hao如何影响AI行业发展,并剖析榜单变动所反映的AI产业权力转移。

华人力量崛起:从技术追随者到规则改变者
2025年的《时代》AI百大人物榜单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莫过于华人面孔数量的显著增加。据榜单数据显示,今年共有13位华人入选,较去年的10位有所增加,与2023年持平。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华人在AI领域贡献的认可,更凸显了中国在全球AI发展浪潮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华为任正非的入选彰显了中国在AI硬件领域的突破能力。在2025年8月,华为发布的突破性AI推理技术通过分布式内存池化和多级缓存优化,在不依赖高价HBM内存的情况下,将国产大模型推理效率提升40%以上。这项被业内称为”用数学补物理”的创新,在金融等高实时性场景中实现毫秒级响应,已帮助交通银行优化审贷全流程,并使头部证券的研报生成准确率达到92%。正如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中强调的:”当硬件受到限制,数学就是最好的武器。”这种战略思维推动华为构建起覆盖5600家金融客户、1.1万合作伙伴的AI生态体系,成为全球少数能与英伟达抗衡的完整AI解决方案提供商。
DeepSeek梁文锋则代表了中国在AI大模型领域的快速追赶。这位17岁考入浙江大学的”技术理想主义者”,将量化投资领域的算法经验成功迁移至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在杭州DeepSeek的实验室里,一支仅139人的团队创造了AI领域的”奇迹”——其最新发布的DeepSeek V3.1模型以6850亿参数规模,在SWE-bench Verified测试中实现66.0%的成功率,较前代提升近20个百分点。通过混合推理架构创新,梁文锋团队使模型在思考模式下的输出令牌数减少20%-50%,同时将运行成本降低90%。更具战略意义的是,该模型已全面适配华为昇腾910B芯片,彻底摆脱对NVIDIA H100的依赖,为国产AI生态提供了关键支撑。
宇树科技王兴兴的入选则体现了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的领先优势。2025年1月,当数十台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春晚上整齐划一地同步起舞时,这家中国公司引起了全球关注。但王兴兴看到的远超越表演价值,他专注于研发通用人形机器人H1平台,推动具身智能发展,致力于实现机器人在家庭、工业和农业等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正如他告诉《时代》周刊的:”若想让AI真正发挥作用,帮助人类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我们就需要机器人技术这个载体,这正是我坚信AI与机器人技术密不可分的原因。”[^用户消息]
其他入选的华人还包括:
- 小马智行彭军:2025年实现Robotaxi”全车无人”商业化运营,Robotruck进入干线物流领域
- 清华大学薛澜:牵头制定中国AI伦理规范,参与国际AI治理对话
- 华裔记者Karen Hao:通过调查报道和新书《Empire of AI》揭露OpenAI内幕
- Scale AI汪滔(Alexandr Wang):为全球AI企业提供高精度数据标注服务
表:2025年《时代》AI百大人物榜单部分华人入选者及其贡献
姓名 | 职位 | 主要贡献 | 类别 |
---|---|---|---|
任正非 | 华为创始人 | 推动中国AI技术自主化,研发昇腾芯片和鸿蒙系统 | 领导者 |
梁文锋 | DeepSeek CEO | 以低算力成本实现AI大模型技术追赶 | 领导者 |
王兴兴 | 宇树科技CEO | 推动人形机器人从技术演示走向实用场景 | 领导者 |
彭军 | 小马智行CEO | 实现Robotaxi”全车无人”商业化运营 | 创新者 |
薛澜 | 清华大学教授 | 牵头制定中国AI伦理规范 | 思想者 |
Karen Hao | 记者 | 调查报道OpenAI内幕,撰写《Empire of AI》 | 思想者 |
这一群体展现了中国AI产业从硬件到软件、从理论到应用、从技术到治理的全方位发展,标志着中国正从技术追随者逐步转变为规则改变者。
权力格局的重塑:谁在崛起,谁在消失
《时代》2025 AI百大人物榜单不仅反映了行业的新兴力量,更揭示了AI产业权力格局的深刻变化。在飞速发展的AI领域,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今年入选榜单的100人中,只有16人曾经入选。这种高流动性展现了AI产业激烈的竞争态势和快速的技术迭代。
OpenAI的权力巩固与挑战 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依然是AI领域最具权势的人物之一。这位连本科学位都没有的OpenAI首席执行官,凭借其”纵横捭阖的交易手腕、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超凡的个人魅力”[^用户消息],成功将OpenAI带入2025年。在他的领导下,OpenAI需要”驾驭特朗普治下的波诡云谲,与世界领袖谈笑风生,管理巨型数据中心的建设,并抵御来自内部的权力威胁——与此同时,还要以惊人的速度发布产品”[^用户消息]。正是这种全方位的领导能力,使奥特曼作为CEO的权势达到了”OpenAI历史上的巅峰”[^用户消息]。
然而,奥特曼和OpenAI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华人记者Karen Hao通过其新书《Empire of AI》揭露了OpenAI大量内幕,尽管奥特曼在X平台上隐晦回应称”没有哪本书能把所有事情都说对,尤其是当有些人一心想要歪曲事实的时候”[^用户消息],但这些曝光无疑给OpenAI带来了舆论压力。Karen Hao花了7年时间调查OpenAI,她的报道”不仅在硅谷,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波澜”[^用户消息],使她成为奥特曼”最恨的两个人”之一。
另一位令奥特曼”头疼”的人物是埃隆·马斯克。这位xAI创始人在2024年创造了惊人的成就——其公司仅用122天就将孟菲斯一座废弃工厂改造成名为”巨像”(Colossus)的超级计算机,随后又迅速将其内部的英伟达GPU数量扩充至20万颗[^用户消息]。今年2月,xAI推出第三代模型Grok 3,7月又发布Grok 4,并称其为”全球最智能的AI系统”。马斯克于2023年创立xAI,旨在打造不同于OpenAI的AI路径,他曾批评OpenAI的ChatGPT存在”过度觉醒”倾向。尽管xAI入局较晚,但通过大规模投入加速追赶:今年7月,该公司通过债务和股权融资筹集了100亿美元,据传正以2000亿美元估值寻求新一轮融资。
英伟达的”甜蜜烦恼” 黄仁勋领导的英伟达继续保持着AI芯片领域的霸主地位。市场对英伟达AI芯片永无止境的需求,使其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公司[^用户消息]。然而,这种成功也带来了”地缘政治的挑战”,将英伟达推入了”令人不安的风暴眼”[^用户消息]。黄仁勋因一年内三次访华的”科技外交”而备受《时代》赞誉,反映出英伟达在中美科技竞争中的微妙处境。
Meta的艰难转型 马克·扎克伯格领导的Meta正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公司已经取代Meta成为开源AI领导者,而Meta自己的Llama 4又未能收复失地”[^用户消息]。为此,扎克伯格发起了”数十亿美元的人才招揽狂潮”[^用户消息],最引人注目的是以143亿美元挖角28岁的Scale AI联合创始人Alexandr Wang及其团队。然而,这种”被视为其追赶对手的最后一搏”[^用户消息]的策略效果存疑,据报道,”随着Meta内部的调整,不少跳到Meta的AI人才开始陆续离开”[^用户消息]。
失意者与新兴力量 榜单的变动同样引人深思。2024年上榜的谷歌CEO Sundar Pichai、微软CEO Satya Nadella、OpenAI前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谷歌DeepMind CEO Demis Hassabis、字节跳动CEO梁汝波、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等人今年均未入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机器学习之父”Geoffrey Hinton和DeepMind CEO、诺奖得主Demis Hassabis也未出现在这份榜单中[^用户消息],这或许反映了AI产业从基础研究向应用落地的重要转变。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力量正在崛起。前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虽然未入选榜单,但他创办的公司SSI在没有推出任何产品的情况下,估值已经达到320亿美元[^用户消息],展现出AI领域仍然充满变数和机会。
表:2025年AI权力格局的主要变化
类别 | 上升力量 | 下降力量 | 不变因素 |
---|---|---|---|
公司 | xAI、DeepSeek、宇树科技、小马智行 | Meta、谷歌DeepMind | OpenAI、英伟达 |
人物 | 梁文锋、王兴兴、彭军、Karen Hao | Ilya Sutskever、Demis Hassabis、Geoffrey Hinton | 山姆·奥特曼、黄仁勋 |
国家/地区 | 中国 | 美国(相对优势减弱) | 美国(绝对领先) |
技术方向 | 具身智能、AI芯片国产化、自动驾驶 | 纯基础理论研究 | 大语言模型、AI伦理治理 |
这一权力格局的重塑,反映了AI产业正从美国单极主导向多极化发展,从基础研究向产业应用倾斜,从算法创新向生态构建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力量的崛起和华人面孔的增多,成为2025年榜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从实验室到现实世界
2025年《时代》AI百大人物榜单清晰地展示了一个趋势:AI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产业落地,那些能够将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场景结合的人物和公司获得了更多关注。这一转变反映了AI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技术可行性已被初步验证,商业化价值成为衡量影响力的重要标准。
中国AI模型的成本革命 DeepSeek梁文锋团队的突破性进展代表了AI大模型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高性价比AI。2025年1月20日,这家中国AI初创公司发布了R1模型,这是首个向OpenAI当时最新发布成果发起挑战的开源模型[^用户消息]。这一成就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叙事——”中国仅凭极小部分的算力,便足以与美国的顶尖水平相抗衡”[^用户消息]。梁文锋团队通过混合推理架构创新,使模型在思考模式下的输出令牌数减少20%-50%,同时将运行成本降低90%。这种高效率不仅让DeepSeek V3.1模型在SWE-bench Verified测试中达到66.0%的成功率,更对全球AI产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技术突破直接挑战了OpenAI耗资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Project Stargate)超级开发项目,引发了市场对美国AI技术路径的质疑。”恐慌的投资者们纷纷抛售英伟达及美国科技股的股票,引发了短暂却惊人的万亿美元市值蒸发”[^用户消息]。中国AI公司通过算法创新和架构优化,在相对有限的算力条件下实现技术追赶的能力,正在改变全球AI竞争的规则。
具身智能的实用化突破 宇树科技王兴兴的工作代表了AI与机器人技术结合的具身智能新趋势。2025年春晚上,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精彩亮相,但王兴兴更关注的是机器人技术的实用价值。他全力投入通用人形机器人H1平台研发,推动机器人走进更多实际场景。王兴兴认为:”若想让AI真正发挥作用,帮助人类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我们就需要机器人技术这个载体,这正是我坚信AI与机器人技术密不可分的原因。”[^用户消息]在他的领导下,宇树科技从制作低成本高性能四足机器人起步,逐步向能够处理复杂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发展,致力于实现机器人对人类生活各维度的赋能。
具身智能的突破意义在于,它将虚拟的AI能力延伸至物理世界,使AI能够直接感知和操作现实环境。这一发展方向不仅拓展了AI的应用场景,也为中国制造业优势与AI技术的结合提供了新机遇。
自动驾驶的商业化里程碑 小马智行彭军入选榜单的标志性成就是实现了Robotaxi”全车无人”商业化运营。这一突破使自动驾驶从技术演示走向实际应用,为智能交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小马智行的Robotruck还进入了干线物流领域,展现了自动驾驶技术在货运行业的应用潜力。彭军曾在谷歌、百度任职,2016年创立小马智行,经过近十年的技术积累,终于在2025年实现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突破。
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是AI技术复杂度的体现,更是AI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证明。彭军的工作展示了中国企业在AI应用落地方面的执行力和创新能力。
AI芯片的多元化生态 华为任正非和英伟达黄仁勋的同时入选,反映了全球AI芯片领域多元化生态的形成。华为昇腾910C芯片推理性能达英伟达H100的60%[^用户消息],华为还构建了CloudMatrix 384本土AI系统和鸿蒙操作系统[^用户消息]。这些成就使华为成为”全球少数能与英伟达抗衡的完整AI解决方案提供商”。
与此同时,英伟达虽然面临竞争压力,但其CUDA平台和高性能GPU依然为AI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关键算力。黄仁勋预见GPU并行计算在AI领域的潜力,带领英伟达成为全球AI计算领域的龙头企业。市场对英伟达AI芯片的强劲需求使其成为首家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公司,但也将其推入了地缘政治的复杂局面[^用户消息]。
AI数据基础设施的隐形冠军 Scale AI首席AI官汪滔(Alexandr Wang)的入选,凸显了AI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他的公司为全球AI企业提供高精度数据标注服务,成为AI训练数据领域的标杆。2025年,Scale AI估值超300亿美元,解决了AI训练数据质量这一关键问题。年仅28岁的Alexandr Wang后来成为Meta首席AI官,旨在创造超级智能AI系统[^用户消息],他在加入Meta前曾撰文指出,超级智能AI可能是”自原子弹诞生以来最危险的技术发展”[^用户消息],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讨论。
AI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算法和算力,高质量的数据同样至关重要。汪滔的工作填补了这一关键环节,使AI产业链更加完整。
AI伦理与治理的全球声音 清华大学薛澜教授入选榜单,代表了中国在AI伦理与治理领域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他牵头制定中国AI伦理规范,为中国AI发展提供道德和规范指引,并积极参与国际AI治理对话。薛澜的工作提升了中国在全球AI治理中的话语权,保障AI健康、可持续发展。
AI伦理治理已成为AI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AI技术深入社会各领域,如何平衡创新发展与风险防控,如何建立全球统一的伦理准则,成为摆在产业面前的重大课题。薛澜等学者的工作,为AI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落地,2025年《时代》AI百大人物榜单展示了AI技术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那些能够将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场景结合,解决具体问题的人物和公司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这一趋势预示着AI产业将进入一个更加务实、更加注重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新阶段。
《时代》杂志2025年度AI百大人物榜单的发布,不仅是对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杰出贡献者的表彰,更是对AI产业格局变迁的一次系统性记录。透过这份榜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个关键趋势正在重塑全球AI生态。
中国力量的全面崛起无疑是今年榜单最显著的特征。从华为任正非带领的AI芯片自主化攻坚,到DeepSeek梁文锋实现的大模型低成本技术追赶,再到宇树科技王兴兴推动的具身智能实用化突破,中国在AI硬件、算法和应用三个关键层面都涌现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人物。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国AI产业从技术追随者向规则改变者的角色转变,正如榜单所揭示的,中国正凭借”用数学补物理”的创新智慧,在硬件受限的情况下走出一条独特的AI发展路径。
全球AI权力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传统巨头如Meta面临中国开源AI力量的挑战,扎克伯格不得不发起”数十亿美元的人才招揽狂潮”[^用户消息]以维持竞争力;而OpenAI在奥特曼领导下虽保持技术领先,却面临来自马斯克xAI的正面竞争和Karen Hao调查报道带来的舆论压力。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榜单中只有16人曾经入选,这种高流动性反映了AI产业激烈的竞争态势和快速的技术迭代节奏。
AI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落地的转型趋势愈发明显。无论是小马智行彭军实现的Robotaxi”全车无人”商业化运营,还是Scale AI汪滔构建的AI数据标注服务体系,亦或是李飞飞新创立的World Labs致力于开发的”大型世界模型”[^用户消息],都展示了AI技术正加速从研究论文走向实际应用。这一转变标志着AI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正成为衡量AI成就的重要标准。
《时代》榜单也揭示了AI发展面临的挑战。Alexandr Wang关于超级智能可能是”自原子弹诞生以来最危险的技术发展”[^用户消息]的警告,以及薛澜等学者在AI伦理治理方面的努力,都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潜在风险。AI的未来终究由人决定,而不是机器,这正是《时代》通过这份榜单希望传递的核心信息。
2025年的AI百大人物榜单是一部微缩的产业进化史,它记录了技术突破的精彩瞬间,也预示了未来竞争的主要赛道。在这个美国单极主导逐渐弱化、多极化格局正在形成的AI新时代,中国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面对超级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未知挑战,全球协作或许比竞争更为重要。这份榜单中的人物,无论是来自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将共同塑造AI技术的未来轨迹,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