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南宁像口烧得发烫的铁锅,我蹲在便利店门口等外卖时,手机突然弹出条新闻推送:”顾客称蜜雪冰城店员拒绝提供冰块反遭投诉,店员回应引热议”。点进去的瞬间,我手里的冰镇柠檬茶都忘了喝——这事儿,可比我刚点的杨枝甘露更有嚼头。

新闻里说的这家店就在我家小区斜对面,我常去买柠檬水,知道店员是个扎高马尾的姑娘,总把工牌擦得锃亮。新闻里的顾客备注写得可怜:”能帮我装袋冰块吗?早上给孩子冲奶粉烫到手了,家里没冰块,急等着冰敷。”配图是泛红的指腹,看着确实让人心软。
可店员的操作让人大跌眼镜:外卖袋里除了奶茶,连个冰碴子都没见着,备注栏倒是多了行小字:”非常抱歉未能满足您的需求。”顾客当场就炸了,在评价区写小作文:”大夏天的连冰块都不肯给,服务态度太差!”还艾特了蜜雪冰城官号。
我正刷着评论区替店员委屈,当事人突然更新了动态。这次是店员的回复,字里行间透着股职场人的通透:”您这单是我昨天下午三点接的。咱们店给冰淇淋配的冰块是专用冰袋,按流程只给买了圣代的顾客。您备注说要冰敷烫伤,这性质就变了——要是您用冰块冰敷时冻伤,或者冰块融化滴进伤口感染,回头来找我们索赔,这备注可就成呈堂证供了。我们打工的实在担不起这个责任。您要真需要应急冰块,建议去便利店买袋食用冰,安全又方便。”
这条回复底下很快炸了锅。有人说店员太冷漠,有人说顾客碰瓷,直到顾客删了原评价,又发了条新动态:”用冰块冰敷会感染?你们卖冰淇淋的难道不怕顾客吃坏肚子?”底下最高赞的评论是:”您这是把因果关系搞反了吧?就像开车撞了人怪车企造车,上吊出事怪卖绳子的——真要较真儿,您该找的是卖菜刀的要求赔偿切菜伤手?”
我捧着便利店的冰饮笑出了声,这让我想起上个月在地铁口遇到的”求助者”。穿花衬衫的大叔蹲在自动贩卖机前,说自己手机没电了,能不能借两块钱买瓶水联系家人。我刚毕业那会儿心软,兜里摸出五块钱递过去。结果三天后,大叔又堵在我公司楼下:”姑娘,我那天买了水充了电,可联系不上家人,只能又买了张车票回家,你能不能再借我两百?”我看着他手里崭新的手机挂饰,突然想起新闻里店员的话——无条件的善意,有时候反而成了别人眼里的”责任”。
去年冬天在便利店兼职时,我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有个阿姨说要给生病的小孩买热粥,特意叮嘱多放红枣。我把粥装好递过去,她却盯着价签嘟囔:”你们这粥怎么比外面贵五毛?”我刚要解释成本,她突然把粥往柜台上一放:”算了,不要了。”转身又对旁边的顾客说:”现在的年轻人做生意太精了。”
可那天晚上打扫卫生时,我听见邻班同事闲聊:”刚才那位阿姨,上个月就来问过三次有没有免费热水,每次都说孩子发烧,可我们监控看见她接完水就去公园喂流浪猫了。”原来有些”求助”,不过是精心设计的剧本。
回到蜜雪冰城的事儿,我特意去店里转了圈。扎高马尾的姑娘正在擦柜台,看见我就笑着说:”姐,昨天那事儿您听说了吧?其实我们培训时说过,遇到这种特殊要求的,先判断是不是合理需求。要是真有急事,我们肯定会帮——上周有个奶奶买冰淇淋给孩子降温,我们额外送了她两个冰袋呢。”她指了指墙上的服务规范:”但要是备注里写着’用于医疗’、’必须保证’这种话,我们真不敢随便给。不是冷漠,是怕好心办坏事。”
傍晚回家时,我路过那家蜜雪冰城,看见店员正给一个抱着孩子的妈妈递冰袋:”大姐,这袋冰您拿着,给孩子敷额头别超过十分钟。”妈妈连声道谢,孩子举着冰淇淋笑出了声。晚霞透过玻璃照在店员脸上,她胸前的工牌闪着暖光。
突然明白,真正的善意从来不是无底线的妥协,而是带着智慧的温柔。就像蜜雪冰城的店员,既守住了职业底线,又在合理范围内传递着温暖。这个夏天,那杯没放冰块的奶茶教会我的,不是人情冷漠,而是——我们既要保持热心,也要学会保护自己。毕竟,只有先护好自己的周全,才能把这份温暖,长久地传递下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