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风掠过青藏高原东南缘,理塘草原的格桑花正酝酿着新一季的绽放。8月11日,当优酷人文频道准时弹出《寻真之地》的片头,那个带着高原红、眼神清澈的”理塘少年”丁真,再次以旅伴的身份,带着观众踏上一场关于”寻找”的旅程——寻找甘孜的本真,寻找自然的答案,更寻找每个人心中最珍贵的精神原乡。

这是继《丁真的自然笔记》播出四年后,丁真与家乡的又一次深度对话。不同于四年前的”初遇”,如今的丁真已从雪山下的放牛娃,成长为甘孜文化的”活名片”。但镜头里的他,依然会在翻身上马时露出少年般的雀跃,会在老阿妈递来酥油茶时双手接过,用最质朴的方式,向世界宣告:”这里是我的根,也是我永远的诗与远方。”
当”素人视角”遇见”顶流嘉宾”:一场反套路的旅行实验
与常规旅行综艺的精致包装不同,《寻真之地》选择用最”笨拙”却最真诚的方式记录旅程。没有精致的妆造,没有预设的台本,丁真与大冰、谭维维、谢霆锋等嘉宾组成”搭车小队”,在318国道的蜿蜒中,在海拔4000米的垭口风雪里,用脚步丈量甘孜18个县市的每一寸肌理。
首期节目中,丁真与大冰的”黑帐篷之夜”成为全网热议的焦点。理塘草原的风卷着草香钻进帐篷,老牧民次仁大叔熟练地捆扎帐篷绳结,牦牛肉在铁锅里咕嘟作响,飘出的香气混着酥油茶的咸香,瞬间将镜头内外的人拉回最原始的生活现场。”以前总觉得’诗和远方’很遥远,直到跟着丁真在草原上追了半宿流星,听次仁大叔讲他和牦牛的故事,才明白真正的治愈,从来都藏在最朴素的日子里。”大冰在镜头前的感慨,道出了许多观众的心声。
这场看似随意的旅行里,藏着节目组最用心的设计。优酷人文制片人孔晓雨透露,团队放弃了传统的”景点打卡”模式,转而沿着7条精心设计的路线,将甘孜的农牧文化、历史脉络与社会变迁编织成一张立体的网。”我们要让观众看到的不是’打卡式’的甘孜,而是会呼吸、有温度的甘孜——这里的雪山会讲述千年的传说,经幡每飘动一次都是对自然的敬畏,牧民脸上的皱纹里,刻着比教科书更生动的生存智慧。”
从”看风景”到”懂生活”:一场关于生命的集体觉醒
在泸定桥边,谭维维触摸着锈迹斑斑的铁索,听着守桥老人讲述1935年的红色记忆,突然红了眼眶:”原来所谓的’勇气’,从来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词汇,而是有人在悬崖边用血肉之躯铺就的生路。”在康定的情歌广场,谢霆锋跟着当地情侣学跳锅庄舞,笨拙的动作引得众人哄笑,却在得知”求子仪式”里蕴含的对生命的敬畏后,若有所思地说:”爱情不只是浪漫,更是一份对未来的责任。”
这些发生在旅途中的”顿悟时刻”,正是《寻真之地》最动人的注脚。节目没有说教,而是通过丁真与嘉宾的真实体验,让观众跟着他们的视角,重新理解”勇气””信任””生命”这些宏大的命题。正如一位网友在弹幕中写道:”以前看旅行节目,只想着’打卡’;现在跟着丁真,我学会了’感受’——感受风的温度,感受云的形状,感受陌生人递来的一杯热茶里的善意。”
从”家乡少年”到”文化桥梁”:丁真的”真”力量
四年前,《丁真的自然笔记》让理塘走进全国视野;四年后,《寻真之地》里的丁真,已从”被看见的少年”,成长为”主动讲述者”。他会认真地向大冰请教”如何把故事写进书里”,会耐心地给谢霆锋解释”转山”习俗背后的信仰,更会在镜头前大方分享自己的困惑与成长:”以前总觉得家乡的美只需要被看见,现在才明白,让更多人理解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精神世界,才是真正的’走出大山’。”
这种成长,让节目超越了普通旅行的范畴,成为一场关于”乡村叙事”的深度探索。当丁真带着嘉宾走进道孚的古藏房,看着老工匠用传统工艺打磨木梁;当他跟着石渠的牧民学习”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智慧,镜头里不仅有绝美的风光,更有藏地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对生活的热爱。正如一位观众所说:”原来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要让外界看到乡村的’造血’能力——这里有最鲜活的文化,最坚韧的生命力,最温暖的烟火气。”
在快时代里,寻找”慢”的力量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寻真之地》像一股清泉,让我们重新学会”慢下来”。它没有炫目的特效,没有激烈的冲突,有的只是丁真与大冰在草原上并排骑马的背影,是谭维维在经幡下闭眼聆听的侧影,是谢霆锋蹲在篝火旁烤土豆时被熏红的脸庞。这些看似普通的画面,却让我们记起:真正的美好,从来都不在远方,而在当下的每一次呼吸里,在身边人的每一份温度里。
正如节目结尾丁真说的那句话:”甘孜的美,不在照片里,不在视频里,在每一朵格桑花的花瓣上,在每一滴酥油茶的奶香里,在每一个牧民的眼睛里。”当我们跟着《寻真之地》完成这场”寻乡、寻真、寻我”的旅程,或许会突然明白:所谓”诗与远方”,不过是找到内心的本真;所谓”诗意的栖居”,不过是在平凡的生活里,活出最真实的样子。
此刻,理塘的星空依然璀璨,318国道的车辙仍在延伸。下一个路口,丁真与他的伙伴们又会带来怎样的故事?或许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在这场旅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