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23点40分,上海博物馆南门的玻璃幕墙在夜色中泛着暖黄的光晕。身着亚麻长袍的”阿努比斯”与”伊西斯”两位古埃及神祇手捧圣甲虫护身符,在安保人员的引导下穿过人群——这是”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168小时不眠夜嘉年华的首场NPC巡游。围观的孩子们踮起脚尖,举着手机的手臂在空中划出银色的弧光;戴眼镜的大学生小周攥着笔记本,嘴里念叨着”阿努比斯是冥界引路人,伊西斯是魔法与母性之神”,仿佛要把此刻的神话场景刻进记忆里。

这场由上海博物馆策划的”博物馆不眠夜”,正以最鲜活的方式,将千年之外的古埃及文明与当代都市的夜生活交织成一幅流动的文化画卷。
当城市入眠时,博物馆的大门为谁而开?
8月12日0点01分,上海博物馆的旋转门仍在有序转动。排在队尾的陈女士看了看手表,她带着10岁的儿子小宇已经等了40分钟。”孩子暑假作业里有一篇关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报告,之前抢不到日场票,听说夜间场有特别讲解,就想着带他来碰碰运气。”说话间,工作人员举着”夜场票已售罄”的提示牌示意队伍停止前进,陈女士下意识攥紧了手机——她刚刚在预约系统里刷到,这场持续7天7夜的特别开放,夜场票早在三天前就全部约满。
零点的博物馆少了平日的静谧,却多了几分期待的雀跃。大厅里,志愿者举着指示牌引导观众分流:”图坦卡蒙展厅往左,萨卡拉展区直行”;文创商店的货架上,”荷鲁斯之眼”冰箱贴、”纳芙蒂蒂”石膏像摆件已被抢购大半,店员一边补货一边笑着说:”昨晚卖空了三箱,今天凌晨又紧急调了货。”
168小时里的文明对话:有人在寻找答案,有人在触摸心跳
对于山东来的大二学生王雨桐来说,这个夜晚注定难忘。作为历史系的”埃及迷”,她提前半个月就制定了观展攻略:”图坦卡蒙黄金面具的铸造工艺””彩绘人形棺的宗教寓意””萨卡拉阶梯金字塔的建筑特色”……但当她真正站在”法老的国度”展厅,面对佩德阿蒙彩绘人形棺上斑驳却依然鲜艳的蓝、金、红三色时,课本上的文字突然”活”了过来——棺盖上,象征太阳圆盘的拉神展开双翅,守护着中间端坐的亡灵;四周的象形文字如藤蔓般缠绕,诉说着对永生的祈愿。
“你看这里,”同行的讲解员指着人形棺脚部的圣甲虫浮雕,”古埃及人相信甲虫滚动粪球的样子像太阳东升西落,所以它象征着重生。雨桐,你之前不是说想研究古埃及生死观吗?这就是最好的注脚。”王雨桐掏出笔记本快速记录,笔尖在纸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旁边的参观者也不自觉放轻了脚步,整个展厅只有讲解声与相机快门的轻响交织。

这样的场景在168小时的每个夜晚都在重复。23点10分,当”众神NPC巡游”队伍经过”萨卡拉的秘密”展厅时,72岁的退休教师李伯明正蹲在地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一块距今4500年的墓室浮雕残片。”我研究世界史三十年,古埃及的太阳历、象形文字、丧葬习俗始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他的眼镜片上蒙着一层雾气,”年轻时去埃及旅游,只能在遗址外隔着铁丝网看;现在上海把这么多顶级文物送到家门口,别说熬夜,就是要我通宵守着都愿意。”
270万人次的期待: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共鸣
上海博物馆的数据显示,自2024年7月开展以来,”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已接待观众超260万人次,闭幕时预计将突破270万——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文物特展的参观纪录,更印证着古埃及文明跨越千年的强大吸引力。
在”图坦卡蒙的时代”展厅,来自美国的汉学研究者艾米丽正用流利的中文给孩子讲解:”这是图坦卡蒙的圣甲虫首饰盒,上面的圣甲虫代表太阳的力量,就像你们小时候听的中国神话里’后羿射日’的故事……”她的儿子卢卡斯踮着脚,试图看清展柜里那枚镶嵌着青金石的圣甲虫胸针,突然转身问:”妈妈,为什么古埃及人和我们都相信太阳是最重要的?”艾米丽蹲下来,认真地说:”因为太阳给大地带来光明和生命,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
这样的对话,在168小时的每个时段都在发生。凌晨2点的”法老的国度”展厅,几位来自复旦大学的考古系学生围着埃赫纳吞雕像低声讨论:”你看他的面部轮廓,明显不同于传统法老的典型形象,这可能和他的宗教改革有关……”;下午5点的”彩绘人形棺”展区,来自日本的游客举着拍立得与展品合影,嘴里念着”素晴らしい(太棒了)”;晚上8点的互动区,孩子们正跟着志愿者学习制作”圣甲虫”黏土手作,彩色的陶泥在他们手中变成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甲虫。

当晨光熹微时,文明的火种仍在传递
8月12日清晨6点30分,第一缕阳光透过上海博物馆的玻璃穹顶洒进展厅。此时,距离168小时不眠夜结束还有12天,但已经有早起的观众在门口排队——他们是白天场的预约游客,有的捧着保温杯,有的带着面包,眼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昨天凌晨看到一位老先生带着孙子来看展,小孙子趴在展柜上看得入神,口水都流到胸前了。”现场工作人员笑着说,”还有一对情侣,男生为了给女朋友拍张没有人的展品照片,在展厅里等了整整半小时,直到最后一个观众离开。”这些细碎的温暖,让这场看似宏大的文化活动,最终落脚在最真实的人间烟火里。
从日场到夜场,从白发老者到垂髫小儿,从国内游客到国际友人,”金字塔之巅”大展用168小时的不眠,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当最后一盏夜灯在清晨熄灭时,那些被展品触动的目光、被讲解点亮的思考、被互动温暖的瞬间,早已化作种子,埋进了每个观展者的心里——或许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发芽,让古埃及的文明之光,继续照亮更多人对世界的理解与热爱。
这,或许就是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它不仅是文物的保存者,更是文明的传火人。当城市入眠时,它为热望者留一扇门;当世界喧嚣时,它给思考者一方净土。而这168小时的不眠,不过是这场跨越千年的相遇中,最动人的注脚之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