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酒旅市场:暴雨下的 “寒冬” 与行业困局

在旅游行业的传统认知里,暑期本应是酒旅市场的黄金旺季,炽热的阳光与悠长的假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绝佳契机,住宿与旅游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然而,2025 年的暑期却画风突变,极端天气的频繁侵袭,如同一记记重拳,打得酒旅市场晕头转向,“旺季不旺” 成为了今年暑期酒旅行业的真实写照。

暴雨肆虐,北方酒旅元气大伤

暑期伊始,北方多地便陷入了暴雨的 “包围圈”。北京,这座繁华的都市,在强降雨的冲击下,密云、怀柔、延庆等区域沦为重灾区。洪水如猛兽般奔腾而下,山体滑坡频发,宁静的村庄瞬间陷入混乱。坐落于山间或沿河的民宿,首当其冲,遭受了灭顶之灾。

密云石城镇黄土梁村的仁合山居民宿,便是众多受灾者中的典型。老板投入 600 多万精心打造的院子,如今已面目全非。从其提供的图片和视频中,我们能看到一片狼藉:厚厚的淤泥无情地覆盖着地面,窗户门框被冲垮,粗壮的大树被连根拔起,天花板摇摇欲坠,曾经温馨明亮的客厅,此刻堆满了倒塌的家具以及从上游冲来的树干。员工们无奈地赤脚在淤泥中艰难清理,可眼前的惨状让人心如死灰。老板心痛地表示,热水器、空调等设备全部报废,而这座院子正式运营不过两年时间,如今一切努力付诸东流。更为致命的是,这场灾害让民宿错失了黄金旺季。原本排得满满当当直至八月的订单,如今已全部退订。“七月生意刚有起色,本指望八月回血,现在看来,赚钱已成为奢望。” 谈及保险,老板虽已购买房屋险,但具体赔付细则与可赔付范围尚不明确,一切充满未知。直至发稿,民宿所在的国道 G234 兴阳线依旧处于封闭状态,车辆无法进入,恢复营业更是遥遥无期。

同样在密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宿老板也遭遇了重创。他经营了二十多年的民宿,虽建筑体本身侥幸未受损,可暴雨导致的停业,让他损失惨重。人工工资照发、水电损耗、设备维修,再加上订单全退,一番计算下来,暑期旺季的损失少说百万。

天津蓟州区,近年来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却也未能逃过强降雨的魔掌。7 月 28 日,蓟州爆发五十年一遇的山洪,下营镇多家民宿在这场洪灾中受损严重。截至 7 月 30 日,当地大部分民宿已停水停电长达 48 小时,部分民宿因停业遭受的损失从 2 万元至 10 万元不等。即便蓟州其他区域的酒店、民宿基本可正常运营,可游客们因心有余悸,纷纷不敢下单。曾经吸引游客的玩水项目,也因洪水导致水质浑浊而无法开展。一位民宿老板无奈地说,今年暑期预订量远不如去年,她认为民宿数量的大幅增加,导致同质化竞争和内卷现象严重,也是生意惨淡的重要原因。

河北承德市部分区域以及内蒙古赤峰市,同样未能幸免。强降雨引发了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尽管大多民宿建筑未直接受损,但众多游客因担忧洪水风险、路况不佳,纷纷取消住宿订单。民宿从业者们看着空荡荡的房间,满心焦虑,却又无计可施。

台风侵袭,南方酒旅雪上加霜

当北方酒旅市场在暴雨的泥沼中苦苦挣扎时,南方地区又迎来了台风 “竹节草” 的侵袭。一时间,狂风呼啸,暴雨倾盆,给本应热闹的暑期旅游市场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

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因台风取消航班 731 架次;宁波取消出入港航班 36 架次。交通的受阻,如同斩断了游客出行的 “翅膀”,不少游客无奈之下,只能取消早已预订好的酒店、民宿订单。舟山海景皇冠假日酒店客服透露,因台风取消的订单有十多单,约占总订单量的 15%。舟山象山松山居酒店的情况更为糟糕,大半订单因台风泡汤。

苏州平江路的院子民宿老板也感受到了生意的寒意。台风来临前,陆续有订单因航班取消而退订,目前住店客人多为续住。老板无奈地表示:“今年生意越来越差,入住率和去年差不多,但价格一直上不去。” 往年暑期,房价通常会有一定幅度上涨,今年却与平日价格基本持平,“以价换量” 的情况愈发明显,可即便如此,依然难以挽回颓势。

行业遇冷,背后原因错综复杂

事实上,今年暑期酒旅市场的低迷,并非仅仅是极端天气这一只 “黑天鹅” 在作祟,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行业困境。

与 2023 年暑期部分平价酒店价格逼近千元的火爆场景相比,今年暑期市场明显降温。摩根士丹利最新研报显示,今年暑期首周(6 月 29 日至 7 月 5 日),全国酒店 RevPAR(每间可供出租客房收入)同比下滑 8%,入住率下滑成为主要 “罪魁祸首”。而暑期住宿业的波动,早在 2025 年上半年便已初现端倪。据 STR 统计,中国市场仍处于缓慢恢复阶段,2025 年上半年整体 RevPAR 同比下降 5%,入住率和平均房价双双下滑。

在阿里资产平台上,上半年有多宗酒店资产挂牌拍卖。三家希尔顿酒店在今年上半年被接连出售;北京华尔道夫酒店以起拍价 23 亿元拍卖…… 据亚洲旅宿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拍卖或者挂牌的亿元酒店达到 80 家,成交却仅有 6 家。这一系列数据,无不反映出酒店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需求端的疲软,是行业遇冷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商旅需求的断崖式下跌,给酒店行业带来了沉重打击。根据携程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端酒店商旅客户预订量同比增长 35%,而五星酒店却下降 28%。从去年开始,蚂蚁集团等大厂推行 “史上最严差旅令”,而新一轮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更是让公务接待及企业会议需求进一步下滑,高端酒店宴会厅空置率大幅上升。

与此同时,住宿行业自身的供需失衡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 “内卷”。《2025 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 2024 年底,中国酒店业门店数量达 34.87 万家,客房数 1764 万间,均超过 2018 至 2019 年中国酒店业规模峰值;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 33.9 万家民宿相关企业,其中超六成企业于 3 年内成立。目前客房供给已恢复至 2019 年的 100.1%,但旅游人次仅恢复 93%。中低端市场陷入 “以价换量” 的恶性循环,高端市场为保量被迫降价,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在此背景下,星级酒店摆摊现象成为行业艰难处境的真实缩影。郑州永和铂爵国际酒店打出 “五星品质,地摊价格” 的旗号摆摊售卖小吃,成都等地的五星级酒店也纷纷效仿。酒店总经理直言:“既然大家不走进来,那酒店只好走出去,面子不值钱,活下来才重要。”

这场价格战,正在加速行业的两极分化。头部酒店集团凭借规模优势和会员体系,能够实现采购成本、管理成本和营销成本的大幅摊薄;而中小型酒店则陷入 “不降价没客源,降价又亏本” 的两难绝境。据厚海数据平台不完全统计,2024 年全年超过 1000 家中档及以上酒店停业。与此同时,资本实力雄厚的酒店集团反而借机抄底,通过并购整合扩大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如亚朵酒店今年一季度新增开业 121 家,在 2022 – 2024 年,其酒店数量复合增速高达 31.8%;锦江酒店通过收购维也纳跻身全球酒店业前列。部分酒店品牌还通过供应链模式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加盟商市场吸引力。今年 6 月,亚朵宣布下调部分酒店用品和工程物资价格,包括成人拖鞋、房卡套等核心运营物资,平均降幅达 10%。

不过,在这场行业大洗牌中,一些中小品牌也通过差异化定位找到了生存空间,提升了产品溢价能力。区域品牌如隐居酒店集团坚持 “人文度假” 理念,暑期单房夜均价超 2000 元;百达屋集团聚焦 “小众兴趣群体”,推出高尔夫主题酒店 “瑰宝”;秋果酒店以 “都市养生” 为卖点,植入冥想课程和药膳餐饮。民宿行业同样经历着深刻变革:专业机构运营占比显著提升,个人兼职模式萎缩,行业正向资本化、专业化转型。Fastdata 极数数据显示,今年 2 月,民宿行业房产中介 / 公司运营模式占比由 2019 年的 9.6% 上升至 2025 年的 26.2%。

行业专家深刻指出,当前中国酒店业仍普遍存在短视化经营倾向,过度依赖流量争夺、价格竞争等短期策略来应对深层次的市场变革。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在行业高速增长期或许尚可维持,但随着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酒店经营者必须转变思路,从单纯追求入住率转向关注单客价值,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从短期获客转向长期留客,如此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穿越行业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对于在极端天气和行业困境双重压力下艰难前行的酒旅市场而言,无疑是一场艰巨而又必须打赢的 “持久战”。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