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晚,成都尧棠公馆内,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与戏剧对话正在上演。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董凡带领团队,以”串讲演读+戏剧呈现”的创新形式,将契诃夫的《海鸥》《熊》《变色龙》三部经典作品重新搬上舞台。这不仅是一场戏剧演出,更是一次对经典文学当代价值的深度探索。

创新形式打破观演边界
本次演出的最大亮点在于其独特的”串讲演读”模式。董凡作为串讲人,在剧目间隙为观众解析契诃夫作品的文学内核与时代价值,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观演的第四堵墙。观众在欣赏戏剧表演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社会语境和哲学思考,实现了从被动观看到主动思考的转变。
导演谢黎明将这种创新称为”在审美短视频化时代对现场戏剧价值的重拾”。在当下娱乐内容日趋碎片化的环境中,这种深度沉浸的戏剧体验反而显得尤为珍贵。它让观众重新感受到”活人演给活人看”的现场艺术独有的感染力。
经典剧目的当代重构
三部作品的改编各具特色,展现了创作团队对契诃夫戏剧精神的当代诠释。
《海鸥》以音乐剧形式呈现,原创歌舞与肢体语言的运用强化了原作中的荒诞性。这部被誉为”契诃夫最具争议的喜剧”的作品,通过现代戏剧语言的转换,让当代观众更能理解其中关于艺术与爱情、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命题。
独幕轻喜剧《熊》则通过夸张的肢体节奏和情绪转折,将原著中”债务变爱情”的荒诞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契诃夫的喜剧精髓,又赋予了作品新的观赏趣味。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变色龙》的改编。创作团队大胆采用西南方言演绎,将沙皇俄国的小公务员故事本土化为具有中国西南特色的讽刺剧。这种跨文化改编不仅没有削弱原作批判力度,反而让讽刺更加入木三分。
戏剧教育功能的重申
董凡在演出中强调”戏剧不应止于’演’,更应承担’育’的使命”。这一理念在整场演出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串讲环节的知识普及和戏剧表演的情感触动,观众在艺术享受的同时获得了思想启迪。
这种教育功能的实现,得益于创作团队对契诃夫作品现代意义的深度挖掘。在演出中,观众能够清晰感受到:虽然时隔百年,但契诃夫笔下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的批判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变色龙》中对权力异化的讽刺,《海鸥》中对艺术本质的探讨,都与当代社会产生着深刻共鸣。

地方元素与经典的融合
演出中川剧元素的运用尤为巧妙。这不是简单的形式拼贴,而是将地方戏曲美学与西方经典戏剧的内在融合。例如在《熊》的表演中,演员的肢体语言明显借鉴了川剧的程式化动作,但又不失契诃夫喜剧的生活质感。
这种跨文化改编的成功,证明经典戏剧具有超越时空和地域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本土特色与世界经典的契合点。
戏剧未来的探索之路
“世界经典戏剧系列演出”以契诃夫为起点,未来还将涉及莎士比亚、莫里哀等世界经典,以及巴金、李劼人等中国文学巨匠的作品。这个系列的意义不仅在于经典重现,更在于探索经典文学与当代戏剧的结合之道。
谢黎明导演提出:”让那些历久弥新的声音,在今天,成为属于你我的故事。”这恰恰点明了经典改编的核心价值——不是简单复刻,而是让历史文本与当代生活建立情感联结。
在演出结尾,董凡表达了她的戏剧理想:”希望这一次的创作,是一次真正的靠近——靠近观众,靠近生活,也靠近我们渴望成为的自己。”这句话或许道出了戏剧艺术的本质:在虚构的舞台世界里,我们寻找的是最真实的自我。
这场演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快节奏的数字化时代,现场戏剧的独特价值正在重新被发现。当人们厌倦了屏幕上的虚拟影像,开始渴望真实的情感交流和深度的思想碰撞时,戏剧这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或许正迎来新的春天。
契诃夫的三部曲在成都的这次重生,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文化宣言:经典永远不会过时,只需要找到与每个时代对话的方式。而这,正是戏剧艺术永恒魅力的所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