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橙香鸡买下半支 NBA 队:熊猫快餐的 “伪中餐” 帝国与亚裔影响力崛起

2025 年夏天,波特兰开拓者队的股权变更消息意外搅动了体育界与餐饮界:新股东名单中,程正昌与蒋佩琪夫妇的名字格外醒目。这对靠 “卖中餐” 发家的华裔夫妇,用一道年销 20 亿美元的 “橙香鸡” 搭建起 74 亿美元的商业帝国,如今将 NBA 球队纳入版图。从帕萨迪纳的街边小馆到北美餐饮巨头,从 “酱油博士” 到球队老板,他们的逆袭不仅书写了移民创业传奇,更折射出亚裔力量渗透美国核心领域的时代轨迹。

本土化密码:“伪中餐” 如何征服美国胃

“美国人心中的中餐,可能是熊猫快餐定义的。” 这句流传于美食圈的调侃,精准概括了熊猫快餐的成功本质。当传统中餐馆执着于 “正宗” 却在北美市场举步维艰时,程氏夫妇用反常识的 “去正宗化” 策略打开了局面 —— 他们不是中国菜的搬运工,而是美式中餐的发明者。

熊猫快餐的菜单堪称 “投其所好” 的典范。招牌菜 “橙香鸡” 看似带着中式印记,实则是彻头彻尾的美式创造:将鸡胸肉切块油炸,裹上甜酸浓郁的橙香酱汁,本质是 “糖醋味炸鸡块”,却被美国人奉为中餐经典,单菜品年收入占比达 30%,一度能买下半支开拓者队。类似的还有 “北京牛肉”“蜂蜜核桃虾仁”,这些菜品剥离了中餐复杂的复合味型,用美国人最爱的大甜大酸搭配微辣,配合简化的烹饪流程,完美适配快餐消费场景。

这种 “变形” 背后是深刻的商业洞察。程正昌继承父亲的 “聚丰园” 初期,曾因坚持传统口味陷入门可罗雀的困境,降价促销也难挽颓势。1981 年接手生意后,这位应用数学硕士跳出 “厨师思维”:“美国人不会为正宗川菜买单,但会为熟悉的味道买单。” 他保留了中厨明火亮灶的仪式感,却用标准化流程重构后厨 —— 食材切配量化、酱汁提前调制,让每一份餐食味道统一,解决了中餐规模化的核心难题。这种 “形式留中,口味投西” 的平衡术,成为熊猫快餐突围的关键。

管理革新:学霸夫妻的餐饮工业化之路

熊猫快餐的扩张奇迹,离不开程氏夫妇独特的 “学霸基因 + 管理智慧” 组合。程正昌的应用数学背景赋予他逻辑化的运营思维,而拥有电子工程博士学位的蒋佩琪,则被外界戏称为 “酱油博士”,她的技术视角彻底改写了餐饮行业的传统玩法。

1982 年蒋佩琪辞掉高薪工作加入后,夫妻二人立刻启动标准化改造。他们摒弃 “夫妻店” 模式,要求门店保持宽敞明亮的环境,建立快速出餐流程,颠覆了美国人对中餐馆 “昏暗狭小” 的刻板印象。更具前瞻性的是,他们在 1980 年代便成为最早引入计算机管理的餐饮企业之一:通过系统处理订单、收集消费数据,精准捕捉顾客偏好,为菜单迭代提供依据。这种数据驱动的管理方式,比行业平均水平早了近 20 年。

供应链与人才体系的搭建更显远见。1997 年熊猫快餐已拥有 254 家门店时,蒋佩琪主导订制了专属供应链系统,实现食材采购、配送、存储的全链路管控,为后续扩张奠定基础。在人才管理上,他们提出 “赋能员工像老板一样工作” 的理念,许多从服务员、厨师起步的员工最终成长为副总裁,这种扁平化的晋升机制让团队充满活力。当传统中餐馆还在依赖家族式管理时,熊猫快餐已构建起现代化企业架构,这正是其能突破规模瓶颈的核心原因。

时代机遇:从餐饮巨头到体育新贵

熊猫快餐的崛起,既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踩准了时代的节拍。品牌创立于 1983 年,恰逢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的交流热潮,“熊猫” 这一蕴含中国文化符号的标识,天然引发美国人的好奇与好感。移民群体特有的坚韧品格更成为助力 —— 程正昌祖籍扬州,蒋佩琪自幼在香港接受教育,“敢想敢做、全力以赴” 的创业态度,让他们在资金短缺、文化隔阂的困境中站稳脚跟。

从餐饮跨界体育,看似偶然实则必然。2010 年熊猫快餐实现 10 亿美元年收入目标,如今营收已翻 6 倍,庞大的现金流为多元化投资提供支撑。而收购开拓者股权,既是资产配置的选择,更是亚裔影响力提升的缩影。从黄健华成为骑士队小股东,到蔡崇信执掌篮网,再到何猷君入股凯尔特人,越来越多亚裔面孔进入 NBA 管理层,打破了美国体育界的传统壁垒。

程氏夫妇的入局,为开拓者注入了独特的 “中国元素”。随着中国球员杨瀚森的加盟,球迷已开始畅想 “熊猫吉祥物”“主场橙香鸡套餐” 等跨界场景,这种文化融合恰是熊猫快餐成功逻辑的延续 —— 用当地人接受的方式传递东方符号。正如蒋佩琪所言:“我们卖的不只是食物,是让美国人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 如今,这种理解正通过篮球赛场进一步深化。

从一盘炸鸡块到 NBA 球队股权,程正昌与蒋佩琪的创业故事,撕开了 “正宗与本土化”“传统与现代” 的博弈迷雾。熊猫快餐或许不是真正的中餐,却是最成功的中式餐饮品牌;他们或许不是体育行家,却用商业智慧叩开了美国核心产业的大门。当开拓者主场的灯光亮起,那道征服美国胃的橙香鸡,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亚裔群体在异国他乡实现阶层跨越的生动注脚。而这种以商业为桥、以文化为魂的成长路径,正在书写更多新的传奇。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