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无人机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风洞内相撞的惊险视频引发热议。8月24日下午,两架无人机在492米高的地标建筑顶部上演”空中对决”,最终双双坠毁在96层平台,其中一架更将防水层击穿。这场发生在城市天际线的”空难”,不仅暴露了无人机”黑飞”乱象,更敲响了城市低空安全的警钟。

一、风洞穿越成”网红挑战”,9年95起事故触目惊心 据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披露,这已是该大厦9年来记录的第95起无人机事故。建筑设计独特的97至100层风洞,因其400余米的惊险高度,竟成为飞手们竞相挑战的”网红打卡点”。事发当日,其中一名飞手试图取回坠机时,才让这起高空相撞事件浮出水面。虽然破损的防水层已修复,但类似事件造成的潜在风险远超物质损失——2018年某商业区就曾发生无人机坠落砸伤行人事件。
二、120米限高形同虚设,监管盲区催生”空中飙车”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无人机飞行真高不得超过120米。然而在上海这样的超高层建筑林立的都市,这个高度仅相当于40层楼高。记者调查发现,某短视频平台”无人机穿越挑战”话题下,超过60%的作品显示飞行高度明显违规。更令人担忧的是,物业方坦言”无权设置干扰设施”,而现行监管主要依赖飞手自主申报,使得城市天际线成为事实上的监管盲区。

三、技术管控与法制建设需双管齐下 面对日益严峻的”黑飞”问题,单纯依赖行政处罚显然力有不逮。深圳已试点运行的无人机监控系统可实时识别黑飞设备,上海浦东机场周边部署的电子围栏技术也值得推广。法律层面,建议参考日本《航空法》将重大违规行为入刑,并建立无人机适航认证制度。同时,大疆等厂商推出的ADS-B避撞系统也需在消费级产品中普及。
四、构建城市低空交通治理新格局 随着低空经济写入国家发展战略,城市空域管理亟待升级。可借鉴新加坡模式,将建筑物外200米范围纳入物业管辖,授权设置反制设备。同时建立无人机飞行”信用积分”制度,多次违规者列入行业黑名单。最重要的是培养飞手安全意识——北京某航模俱乐部开展的”模拟撞机体验课”,让学员在VR环境中切身感受违规操作的严重后果。
这起事件暴露出城市空中安全管理的系统性短板。当无人机从科技玩具升级为生产力工具,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放任风险。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法制完善和公众教育三管齐下,才能在守护城市天际线的同时,为低空经济发展留出安全空间。下一次无人机相撞,是否要等到酿成重大事故,才会引发真正重视?这个问题的答案,关乎每个城市人的头顶安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