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陕交界的米仓山下,一座镌刻着长征记忆的古城——旺苍县中国红军城,近日因一场别开生面的安全应急文化活动焕发新活力。8月25日,“蜀安行·护万家”2025安全应急文化比赛首站活动在此启幕,通过“红色文旅+应急技能”的创新融合,让革命老区的砖瓦城墙化身安全教育课堂,为传统红色旅游注入现代安全基因。

一、行军地图解锁安全密码:沉浸式闯关点燃参与热情
活动以“红军征程·应急闯关”为主题,将红军城内的革命遗址转化为知识竞赛的天然赛场。参赛队伍手持特制“行军地图”,从红军城牌坊出发,沿东河岸线途经5个历史场景答题点。在文昌宫戏楼前,队员们需回答“舞台坍塌如何疏散观众”;在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NPC抛出“战时急救包扎技巧”的考题;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遗址处,则模拟“暴雨引发内涝时文物转移”的应急处置。这种“一步一景一考点”的设计,既还原了红军长征的路线逻辑,又将防汛减灾、消防逃生等知识无缝嵌入游览动线。
现场互动更显巧思。嘉川镇“星火队”在回答“山体滑坡逃生方向”时,队长李建军直接搬出当地1935年红军避灾的民间故事佐证答案;县医院“健康守护队”则用人体模型演示心肺复苏,引得围观游客自发加入练习。据主办方统计,活动当天超300名游客参与“场外抢答”,红军城单日游客量同比提升40%。
二、盲盒赛制碰撞红色文化:相声评书让科普“活起来”
决赛阶段的“盲盒挑战赛”将活动推向高潮。60分的压轴题盲盒中,县应急管理局战队抽到“用旺苍民歌调改编应急口诀”的创意题,队员当即唱起:“赤色苏区要平安哟,电器着火断电源啰……”引得评委席响起一片掌声。这种“非遗+安全”的混搭,恰是当地非遗保护中心与应急部门半年合作的成果。
青川县应急干部陈涛创作的相声《安游旺苍》更成为现象级亮点。段子里将地质灾害预警信号比作“红军冲锋号”,把野外探险禁忌编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甚至用川北方言调侃:“那个想下河洗澡的娃儿,你当自己是水煮鱼片嘛?”在笑声中,观众记住了“上游下雨不下河,崖壁松动莫逗留”的实用口诀。这种“土味科普”的背后,是主办方对红色文化传播规律的精准把握——调研显示,游客对说教式宣传接受度不足20%,而情景化演绎的记忆留存率高达75%。
三、从景区到社区的“安全星火计划”
旺苍县应急管理局局长马前富透露,此次活动仅是“红城安全矩阵”的起点。未来将把竞赛题库转化为常态化研学课程,在红军茶馆设置“应急知识问答茶座”,开发VR版“长征避险模拟器”。更值得关注的是“安全星”积分系统,游客答题积累的星星可兑换景区消费券,而本地居民凭积分能参加“社区应急先锋”认证,形成“文旅引流—全民参与—社区赋能”的闭环。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指出,旺苍模式的成功在于三重突破:一是打破红色景区单一的教育功能,构建“游中学、学中防”的新场景;二是用盲盒、相声等年轻化语言重构应急知识体系;三是通过文旅IP的辐射力,将安全科普从活动转化为可持续的社区实践。接下来在资中古城、大安寨等站点的活动中,将推广“一城一策”的定制化方案,如资中计划将安全知识融入木偶戏,丹棱则将开发“东坡诗词中的防灾智慧”课程。
当红军战士草鞋踏过的青石板路,成为现代应急技能的演练场;当标语墙上的革命口号,衍生出“安全防线不松手”的新解读,这场发生在革命老区的创新实践,正以文化为媒,让安全意识的种子随着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正如活动现场那位七旬老者所言:“当年红军教我们打土豪分田地,今天你们教我们防灾害保平安,都是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好啊!”这或许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朴素的诠释。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