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亚洲青年攀岩锦标赛于8月20日至24日在贵阳市观山湖公园——贵州·彩湖国际攀岩中心成功举办,这场代表亚洲青年攀岩最高水平的赛事不仅展示了各国新生代选手的实力,更折射出亚洲攀岩运动发展的新趋势。作为国际攀联亚洲理事会官方认证的A级赛事,本届锦标赛吸引了来自14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210余名15-18岁的青年运动员参赛,在U17和U19两个年龄组别中,围绕攀石、难度和速度三大项目展开激烈角逐。最终,日本队以6金8银5铜的成绩位居奖牌榜首位,中国队以3金3银3铜紧随其后,韩国队、印度尼西亚队和泰国队分列第三至第五名。这场赛事不仅是中国攀岩新生代的成长见证,更是观察亚洲攀岩运动发展态势的重要窗口。

中国队的突破与成长:速度优势与全面进步
作为赛事东道主,中国队此次派出了34名运动员的强大阵容参赛,其中U17组19人、U19组15人。这支队伍在比赛中展现出速度项目的传统优势与攀石、难度项目的明显进步,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在速度项目上,中国队斩获2金2银1铜,再次证明了在该项目上的亚洲领先地位。尤为亮眼的是中国女队表现——贵州籍运动员王春优璇和蒙世雪分别夺得U17和U19女子速度赛冠军,而U19女子速度赛更是上演了“巅峰包揽”的精彩一幕,蒙世雪、史娇铝、王宇婷三位中国选手同时站上领奖台,包揽该组别冠亚季军。这种垄断性优势彰显了中国在女子速度攀岩项目上雄厚的人才储备和科学的训练体系。
男子速度赛方面,16岁的中国选手赵一程虽然因抢跑遗憾错失金牌,但他在比赛中接连创造了4秒82、4秒79和4秒75的优异成绩,这一成绩已接近成年世界级选手水平,预示着中国男子速度攀岩的未来可期。赵一程的表现也反映了中国速度攀岩年轻一代的迅猛成长,从东京奥运会首次参赛,到巴黎奥运会邓丽娟、伍鹏获得银牌,再到如今青少年选手不断涌现,中国速度攀岩已形成良性人才梯队。
更令人欣喜的是,中国队在攀石和难度这两个传统弱势项目上的进步。本届赛事中,中国选手在这两个项目中获得1金1银2铜,多名运动员闯入决赛。陈宣臻和朱馨文在U19女子攀石项目中分获银牌和铜牌,随后陈宣臻又在U19女子难度赛中摘金,展现了全面发展的潜力;李美妮则在U17女子难度赛中夺得铜牌。这些成绩表明,中国攀岩正在摆脱“偏科”局面,向着速度领先、全能发展的方向稳步前进。
中国攀岩协会近年来实施的“跨界选材”策略和科学训练体系初见成效。自2017年攀岩入选东京奥运会项目后,中国通过大规模跨界选拔从体操、田径等项目引入优秀苗子,建立起多支集训队。这种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攀岩运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速了各项目的均衡发展。本届亚青赛的成绩证明,中国年轻选手正逐步缩小在攀石、难度项目上与日本、韩国等传统强国的差距。
亚洲攀岩格局:从“一枝独秀”到“多元竞争”
本届亚洲青年攀岩锦标赛清晰地反映了亚洲攀岩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从过去日本队“一枝独秀”逐步向“多元竞争”态势发展。日本队虽然仍以19枚奖牌(6金8银5铜)位居榜首,但其优势主要集中于攀石和难度项目,在速度项目上仅获得3枚奖牌且无金牌入账。与此同时,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项目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形成了各有所长的新格局。
速度项目呈现中日印三强引领、多国追赶的局面。除中国队表现抢眼外,印度尼西亚队获得1金2铜(包括U17男子速度金牌),韩国队斩获U19男子速度冠军,日本队则收获3枚速度奖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选手也展现出不容小觑的实力,使得亚洲速度攀岩竞争日趋激烈。这种多元化发展态势有利于提升亚洲攀岩整体水平,也为奥运会等国际大赛培养了更多有竞争力的选手。
攀石和难度项目则呈现出传统强队面临挑战的新变化。日本队在这两个项目上依然保持领先,获得大部分金牌,但泰国选手出人意料地夺得U19男子攀石冠军,印度尼西亚选手在女子U17难度决赛中获得第四名,中国队也在这两个项目中实现了奖牌突破。这些成绩表明,随着攀岩“入奥效应”的持续发酵,亚洲各国加大了对攀石和难度项目的投入,原先的“弱者”正在通过科学训练和人才发掘实现“逆袭”。
亚洲攀岩格局的变化与奥运设项调整密切相关。从东京奥运会首次将攀岩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设置2枚金牌,到巴黎奥运会增至4枚,再到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计划增至6枚,攀岩项目的奥运地位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运动员参赛配额也从东京奥运会的40人增加到巴黎奥运会的68人,并将进一步增至洛杉矶奥运会的76人。这种“奥运三级跳”为亚洲各国发展攀岩运动提供了强大动力,促使资源投入增加和训练体系完善,最终推动了整体竞争格局的多元化发展。
表:2025亚洲青年攀岩锦标赛奖牌榜前三名国家奖牌分布
国家 | 金牌数 | 银牌数 | 铜牌数 | 奖牌总数 | 优势项目 |
---|---|---|---|---|---|
日本 | 6 | 8 | 5 | 19 | 攀石、难度 |
中国 | 3 | 3 | 3 | 9 | 速度 |
韩国 | 1 | 1 | 2 | 4 | 速度 |
赛事综合效益:体育竞技与城市发展的双赢典范
本届亚洲青年攀岩锦标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体育竞技盛会,更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和促进体育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赛事举办地贵州·彩湖国际攀岩中心坐落于贵阳市5500余亩的观山湖公园内,形成了“岩壁在公园中,公园在城市中”的独特生态体育景观。这一选址和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体育发展理念,也为参赛选手提供了优美舒适的竞赛环境。
作为赛事的重要遗产,贵州·彩湖国际攀岩中心的硬件设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其赛道采用全球顶级岩壁制造技术,经国际攀联认证,既能模拟奥运赛场难度,又兼顾训练安全性。这些专业场馆设施与贵州丰富的自然岩壁资源相得益彰,为贵州打造“攀岩之都”提供了坚实基础。国际攀岩联合会亚洲理事会选择贵阳作为赛事举办地,既是对当地攀岩设施和组织的认可,也将进一步推动攀岩运动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普及与发展。
主办方围绕赛事精心策划的“赛事+文化+消费”深度融合活动,为体育赛事的举办模式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贵州“赛动黔景”品牌,将顶级体育赛事与当地旅游资源、文化特色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更新了景点消费场景,也为参赛运动员和观众创造了沉浸式的城市“爽游”体验。这种创新模式让“家门口就能看顶级赛事”的美好期盼变得可感可行,有效提升了市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从更宏观视角看,本届锦标赛的成功举办展示了体育产业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巨大潜力。攀岩作为一项集竞技、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与贵州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和旅游资源具有天然契合度。通过举办国际级赛事,贵州不仅提升了在国际体育领域的知名度,也为当地旅游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据媒体报道,赛事期间吸引了大量攀岩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赛并游览周边景点,实现了体育流量向旅游消费的有效转化。
这种“赛旅融合”模式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其他地区举办体育赛事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表明,在后奥运时代,体育赛事的经济社会效益不仅限于竞赛本身,更在于其对城市品牌塑造、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场景创新的综合带动作用。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一项国际赛事可以成为展示城市形象、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契机。
中国攀岩的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5年亚洲青年攀岩锦标赛作为观察中国攀岩运动发展的窗口,既展现了近年来取得的显著进步,也揭示了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东京奥运会首次参赛,到巴黎奥运会邓丽娟、伍鹏获得速度赛银牌,再到本届亚青赛年轻选手的涌现,中国攀岩已走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展望未来,中国攀岩运动的发展路径逐渐清晰,但也面临诸多考验。
青少年培养体系的完善将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届锦标赛中国队的34名选手中,既有专业攀岩训练出身者,也有通过“跨界选材”从体操等项目转入的选手。这种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助于拓宽选材面,发现具有潜力的优秀苗子。然而,如何建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青少年培训体系,打通从青少年到成年选手的成长通道,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日本、韩国等传统强国的经验表明,完善的学校攀岩联赛、俱乐部体系与专业队伍的衔接,是培养全能型攀岩选手的重要基础。
技术发展的均衡性将决定中国攀岩能否实现全面突破。目前,中国队在速度项目上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在攀石和难度项目上仍与顶尖水平存在差距。这种不均衡发展状态在青少年选手中已有所改善,但要实现奥运会的全面竞争力,仍需在训练方法、教练团队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加大投入。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年轻选手如陈宣臻已在难度和攀石两个项目中展现出不俗实力,这种全面发展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要求中国攀岩保持创新与进取。随着攀岩奥运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并投入这一项目,亚洲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韩国、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在速度项目上的进步,泰国、印度尼西亚在攀石和难度项目上的崛起,都对中国攀岩形成了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攀岩需要保持开放心态,加强国际交流,吸收先进训练理念,同时发挥自身在选材和训练方法上的创新优势,才能在变化格局中保持竞争力。
攀岩文化的社会普及是支撑竞技水平提升的基础。与足球、篮球等传统项目相比,攀岩在中国仍属小众运动,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有限。通过举办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可以让更多观众近距离感受攀岩的魅力;而贵州“赛动黔景”等品牌活动,则有助于将竞技攀岩与大众休闲运动有机结合,扩大项目影响力。未来,通过推动攀岩进校园、建设更多社区攀岩设施、开发多样化的攀岩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夯实攀岩运动的社会基础,为竞技体育提供更广阔的人才储备。
2025亚洲青年攀岩锦标赛已经落幕,但它留下的启示与思考将持续影响中国攀岩的发展。从这些15-18岁的年轻选手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攀岩的未来希望——他们不仅将在未来的世界赛场和奥运舞台上书写攀登传奇,也将带动更多人接触并爱上这项融合力量、技巧与智慧的运动。在中国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攀岩运动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望成为中国体育的新增长点和国际赛场的新亮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