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北京,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展馆内,人形机器人流畅地完成递水动作,四足机器狗灵活翻越障碍物,教育机器人正用童声解答小朋友的数学题——这场科技盛宴的背后,是机器人产业从”实验室”走向”生活场”的加速跃迁。作为这场变革的重要参与者,京东3C事业群智能机器人业务部负责人徐磊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用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机器人消费市场的蓬勃图景,并透露了京东在产业布局上的深层思考。

从”尝鲜型”到”刚需化”:机器人消费驶入快车道
“今年618期间,智能机器人品类的整体增速超过三倍,其中具身智能品类增速更是高达17倍。”徐磊的开场数据,瞬间吸引了在场媒体的注意。所谓”具身智能”,指的是能通过物理身体与环境交互、完成任务的智能体,通俗来说,就是能”动手动脚”的智能设备——这恰恰反映了机器人从”工具属性”向”智能体属性”的升级。
在徐磊看来,机器人消费的爆发并非偶然。”过去五年,AI大模型、传感器、运动控制等底层技术的突破,让机器人的感知、决策、执行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以四足机器狗为例,”早期产品只能完成简单行走,现在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能识别主人情绪、避开复杂障碍物,甚至能配合音乐跳一段舞蹈。”技术普惠的同时,价格也在下探——主流品牌的中端产品价格从万元级降至5000元左右,进一步降低了消费门槛。
两类核心客群:家庭陪伴与产业赋能的双轮驱动
当被问及”谁在买机器人”时,徐磊的回答打破了”极客专属”的刻板印象:”目前主要用户集中在两大场景——一二线城市已婚有孩家庭,以及B端教育、科研、工业领域。”
家庭场景中,”寓教于乐+情感陪伴”是核心需求。”我们调研发现,购买家庭教育陪伴机器人的用户中,70%是3-12岁孩子的家庭。”徐磊提到一个典型案例:北京海淀区的李女士为5岁女儿购买了某品牌教育机器人,”孩子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和机器人玩’成语接龙’,周末还会一起学英语儿歌。机器人内置的安全围栏功能,还能在家长不在时监控孩子活动,这让双职工家庭特别安心。”而四足机器狗的走红则更具”情感属性”,”很多家长反馈,机器狗不仅是孩子的玩伴,还能成为老人的’电子宠物’——它能记住家庭成员的生日,用摄像头记录日常,甚至能通过语音交互缓解独居老人的孤独感。”
B端市场则呈现出更强的”工具属性”。教育领域,高校实验室用机器狗完成复杂地形的数据采集;科研机构将其作为AI算法的”测试载体”;工业场景中,具备抓取、搬运功能的智能机器人正在替代部分重复劳动。”某汽车制造企业采购了20台仓储机器人后,仓库分拣效率提升了40%,人力成本降低了25%。”徐磊表示,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B端机器人的采购需求正从”单点测试”转向”规模化部署”。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京东构建机器人消费全链路生态
面对机器人这一新兴品类,京东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商品销售”模式,而是围绕用户需求打造了”全生命周期服务”。”我们上线了机器人租赁业务,用户可以根据使用频率选择月租、季租或年租;以旧换新服务覆盖所有机器人品类,旧机经过检测后会进入二手机流通渠道或拆解回收。”徐磊强调,”用户无论是想购买、租赁,还是咨询售后问题,都能在京东的’智能机器人服务频道’一站式解决。”
这种服务升级背后,是京东对”硬件+服务”新商业模式的探索。”机器人作为高单价、长周期使用的智能设备,用户决策链更长。”京东零售相关负责人补充道,”通过租赁降低尝试门槛,用以旧换新解决更新焦虑,能有效提升用户的信任度和复购率。”数据显示,租赁服务上线3个月以来,用户二次购买率比传统销售模式高出27%。
百亿资源投入:京东要做机器人产业的”加速器”
在大会首日,京东正式发布”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计划”,宣布将在未来三年投入超百亿资源,目标是”助力100个智能机器人品牌成交额破10亿,带领智能机器人走进超百万个终端场景”。这一计划不仅包含资金支持,更涵盖技术赋能、渠道拓展、生态共建等多个维度。
“我们开放了京东的供应链、物流、大数据能力,帮助中小品牌降低研发和运营成本。”徐磊举例说,某初创企业通过接入京东的”智能选品系统”,精准定位”3-6岁儿童陪伴”细分市场,其机器人在上线3个月内销量突破10万台;另一家工业机器人企业借助京东物流的”前置仓”网络,将设备交付周期从7天缩短至24小时。”我们还推出了’JoyInside附身智能’品牌,已有数十家头部品牌接入,未来消费者只要看到这个标识,就能享受京东统一的售后服务和软件升级。”
2028年千亿美元市场:机器人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对于行业前景,徐磊给出了明确预判:”随着AGI(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到2028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美元。”这一预测并非空穴来风——当前,全球机器人市场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每卖出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台来自中国;而在消费领域,机器人正从”小众玩具”变成”家庭标配”,就像当年的智能手机一样,经历着从”尝鲜”到”必需”的跨越。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机器人产业的变革速度远超预期。从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到家庭中的”智能伙伴”,从工业产线的”辅助工具”到科研领域的”核心设备”,机器人正在重新定义人与技术的关系。而京东的角色,不仅是观察者,更是推动者——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升级和生态共建,京东正与产业链上下游共同绘制着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图景。
正如徐磊在采访尾声所说:”机器人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成为人类的’第二大脑’和’第三只手’。当技术足够成熟、服务足够完善,每个家庭、每个企业都将拥有属于自己的智能伙伴。这一天,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快。”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