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龙美味(09985.HK)2025年中期财报以“双增”成绩单引发市场关注:营收34.83亿元、净利润7.36亿元,均同比增长18.5%。然而,这份亮眼数据背后,是卫龙从“辣条霸主”向“多品类辣味生态”转型的阵痛——魔芋爽的狂奔掩盖了辣条销量的下滑,线上渠道收缩与线下库存压力并存,家族化治理回归与职业经理人退场更凸显战略分歧。这场关乎品类结构、渠道效率与治理模式的深层变革,正考验着“辣条第一股”的长期竞争力。

01 品类革命:魔芋爽狂奔与辣条“失宠”的冰火两重天
卫龙创立于2001年,凭借辣条(调味面制品)这一超级单品崛起,2022年登陆港交所时仍以辣条为核心。但2025年中期财报显示,其产品结构已发生颠覆性变化:
- 魔芋爽引领蔬菜制品狂飙:收入21.09亿元,同比激增44.3%,占总营收比重从2023年同期的35%跃升至60.5%。魔芋爽的成功得益于健康化趋势与精准创新,如麻酱口味新品及第七代生产线(产能翻倍、占地减半)的投产。
- 辣条持续萎缩:调味面制品收入13.1亿元,同比下滑3.2%,占比从46.1%降至37.6%。高油高盐属性与价格攀升(四年间每公斤均价从15元涨至20.5元)抑制消费需求。
- 供应链成本压力凸显:魔芋原材料涨价导致蔬菜制品毛利率暴跌6个百分点至46.56%,抵消了生产效率提升的收益。
隐忧与挑战:
- 同质化竞争加剧:盐津铺子、三只松鼠等已全线布局魔芋制品,蓝海市场快速红海化。
- 第三曲线培育艰难:风吃海带虽被寄予厚望,但7月新品上市后未公布销售数据,市场教育仍需时间。
02 渠道困局:线上收缩与线下库存激增的双重压力
卫龙引以为傲的全渠道战略正面临现实挑战:
- **线上渠道收入下滑3.8%**至3.36亿元,其中经销收入暴跌21.1%,仅靠直销7.3%的增长勉强支撑。
- 线下依赖症加剧:尽管零食量贩店、山姆会员店带动线下收入增长21.5%至31.47亿元,但存货金额同比翻倍,周转天数从51天拉长至85天。经销商数量半年减少102家至1777家,反映渠道优化与库存压力并存。
- 海外市场基数过低:东南亚市场增速54.4%,但收入仅0.53亿元,占比1.5%,可持续性存疑。
行业警示:零食量贩店崛起分流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卫龙需平衡渠道扩张与库存健康。
03 治理变局:家族化回归与职业经理人退场
2025年卫龙管理层经历剧烈震荡:
- 高管更迭频繁:3月CEO孙亦农离职,创始人刘福平接任;7月CFO彭宏志宣布离职,9月由家族关联人士余风接替。
- 家族网络成型:刘卫平(董事长)、刘福平(CEO)、刘忠思(副总裁)等形成闭环控制,职业经理人话语权削弱。
- 战略分歧显现:创始人押注“辣味+X”策略,强推魔芋爽与海带制品,但职业经理人更倾向均衡布局。
资本动作:2025年5月完成11.67亿港元配售,刘氏兄弟持股降至78.33%,但仍保持绝对控制。
04 未来展望:健康化赛道的机会与陷阱
尽管卫龙凭借魔芋爽抓住了低卡健康零食的风口,但长期挑战不容忽视:
- 技术门槛低:魔芋、海带制品易被模仿,卫龙需通过研发(如第七代生产线)和品牌(明星代言、联名营销)构建壁垒。
- 成本管控关键:原材料涨价与渠道费用高企需通过供应链优化(如数智化升级)对冲。
- 治理结构风险:家族化治理可能影响决策多元化,需平衡家族控制与专业化管理。
卫龙的财报不仅是业绩答卷,更是休闲食品行业变革的缩影。在2000亿辣味赛道上,谁能兼顾健康化创新与供应链效率,谁才能赢得未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