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网难逃!华为600万年薪”芯片大佬”窃密案终审:14人获刑,技术保护警钟长鸣

2025年7月28日,一纸判决在科技圈掀起不小的波澜——备受关注的华为WiFi6芯片技术窃密案迎来终审结果。主犯、原华为技术总监张琨因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300万元;其余13名参与窃密的”技术骨干”分别获刑1至5年,合计罚金1350万元。消息传来,网友热议:”600万年薪的高管,窃取9亿研发的技术,半年工资的罚款是不是太轻?”这场历时两年多的”芯片保卫战”,不仅揭开了高科技领域技术窃密的冰山一角,更敲响了企业核心技术保护的警钟。

“天之骄子”的坠落:从学霸到”窃密主谋”

若单看张琨的前半生履历,堪称”科技精英”的教科书式模板。北大电子系高材生、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硕士、美国双料硕士(半导体/微电子+商业管理),曾任职高通多年的”芯片大神”,2019年被华为以近600万年薪挖角,担任无线通信芯片技术总监,手握公司WiFi6技术的核心研发权。

这样的履历,在全球芯片领域都堪称稀缺。他主导研发的WiFi6技术,是华为突破美国技术封锁的关键成果之一,累计投入研发成本超9亿元,凝聚了数十名工程师两年的心血。然而,2020年中美科技博弈加剧后,张琨的心态悄然生变。

据警方调查,张琨早有”单干”打算。他深知,仅凭自己难以复制华为的技术积累,于是将目光投向了身边的”老部下”。从2021年初开始,他以”未来合伙人””项目分红”等名义,先后策反了包括下属刘某在内的13名核心技术人员。这些人中,有的是跟随他多年的”技术心腹”,有的是被”年薪翻倍””股权承诺”打动的年轻骨干。

精密布局:”蚂蚁搬家”式窃密,3000份机密文件是如何流出的?

2021年3月,张琨暗中注册了南京尊湃通讯科技有限公司,为窃密铺路。此时的他还未离职,表面上仍是华为的技术总监,实则已开始利用职务便利,通过内部系统窃取WiFi6芯片的架构设计图、关键模块代码等核心数据。

为避免触发华为的DLP(数据防泄漏)系统,张琨团伙设计了”三步走”策略:第一步,由仍在职的刘某等人利用高级权限,直接从加密数据库下载原始文件;第二步,对文件进行”伪装”——修改扩展名、添加乱码、拆分压缩包,甚至将部分代码转译成其他编程语言;第三步,通过私人云盘、境外邮箱等渠道,分批次、小批量向外传输,每次转移的数据量控制在系统预警阈值以下。

这种”蚂蚁搬家”式的窃密持续了近一年。直到2022年初,华为安全团队在例行检查中发现异常:多个技术部门的机密文件访问记录出现”异常跳转”,部分核心代码在非工作时间被频繁下载。更蹊跷的是,新成立的尊湃通讯竟在2022年11月突然发布首款WiFi6芯片,技术参数与华为正在研发的新一代产品高度相似。

技术鉴定现原形:40项关键技术相似度90%,14人悉数落网

2022年12月,华为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启动内部专项调查。经技术部门鉴定,尊湃通讯的WiFi6芯片在设计架构、算法优化等40个关键技术节点上,与华为涉案技术相似度高达90%,部分模块代码甚至存在”换汤不换药”的修改痕迹。

2023年4月,警方通过资金流向追踪,锁定了张琨等14人的行踪。此时,尊湃通讯已获得小米、高榕创投等多家机构近2亿元融资,团队规模扩张至百余人,但这些”技术大神”怎么也没想到,他们精心伪装的”技术成果”,早已被华为的技术溯源系统标记得清清楚楚。

法庭上,张琨的辩护律师曾以”技术共享属行业惯例””未造成实际损失”为由试图轻判,但检方出示的关键证据——13名涉案人员的聊天记录(其中多次提及”避开DLP””拆分文件”等敏感内容)、银行流水(显示张琨通过境外账户向多名员工支付”技术提成”)以及第三方机构的技术比对报告,彻底击碎了辩解。

判决引争议:600万年薪高管”罚半年工资”,技术保护为何总差”最后一公里”?

尽管判决结果已属”从重”,但网友的不满主要集中在量刑尺度上。”9亿研发投入,被盗用的技术至少值几亿,主犯只判6年,罚款300万,还不够他一年的工资!”有网友直言。这种争议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内科技企业在核心技术保护上的普遍困境:

其一,技术保密机制存在漏洞。部分企业虽签署了保密协议,但对”离职员工再就业””技术成果归属”等关键环节约束不足,给”潜伏式窃密”留下空间;其二,内部监管存在盲区。张琨作为技术总监,拥有极高的系统权限,其异常操作未被及时预警,暴露了权限分级管理的缺失;其三,法律震慑力有待加强。相较于窃密带来的巨额收益,现行法律对技术窃密的惩罚力度仍显不足。

值得欣慰的是,此案已推动行业反思。华为等企业已升级技术保护体系:引入更严格的权限动态管理、部署AI异常行为监测系统、与核心员工签订”竞业限制+技术成果回购”协议。科技部近期也发文强调,要建立”全链条”技术保护机制,从研发、存储到传输环节筑牢防线。

从”天才少年”到”窃密主犯”,张琨的坠落令人唏嘘;从技术领先到遭遇”卡脖子”,华为的突围之路更显艰难。这场案件的终审,不仅是对窃密者的严惩,更是对所有科技从业者的警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偷不走的,唯有守住法律底线、敬畏创新成果,才能让中国科技走得更稳、更远。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