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圈,”跨界”从来不是新鲜事。但当”扫地机器人界卷王”追觅突然宣布进军电视领域时,业内外还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毕竟,电视作为家庭娱乐的”显示终端之王”,技术门槛高、用户需求复杂,从面板供应链到画质调校算法,每一步都需要深厚的技术积淀。而追觅此前以”全能型清洁家电”闻名,突然杀入这片红海,难免让人疑惑:这是跟风追热点,还是真有硬核实力?

直到最近拿到追觅首款电视的评测样机,笔者才彻底打消疑虑——这个”新玩家”用一套教科书级的”画质组合拳”,不仅证明了自身的技术底气,更重新定义了”家庭影院”的终极形态。
从”将信将疑”到”彻底服气”:用户需求倒逼的技术突围
在决定入手高端电视前,笔者曾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如今的电视市场,65英寸已成为”起步款”,75英寸、85英寸甚至百吋巨幕屡见不鲜,但用户的核心痛点始终未变:白天阳光直射时屏幕反光严重,画面亮部发白、暗部泛灰;看电影时明暗对比不够,IMAX级的暗场细节总被”糊”成一团;动态画面尤其是体育赛事或动作片里,拖影、卡顿更是家常便饭。这些问题看似常见,却成了高端电视难以突破的”最后一公里”。
而追觅电视的登场,恰恰精准瞄准了这些痛点。从开箱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这款产品的”不妥协”——机身采用超窄边框设计,屏占比接近100%,当它挂在客厅墙面时,几乎让人产生”画面是从墙面中生长出来”的错觉。但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开机后的第一帧画面。
黑晶臻彩屏:重新定义”纯粹黑”的显示美学
传统电视屏幕的”黑位”表现,一直是画质的分水岭。普通VA软屏虽能做到较高对比度,但在纯黑画面下常出现”泛灰”现象;OLED虽能实现像素级控光,却存在烧屏风险且寿命有限。追觅电视则选择了一条”技术融合”的创新路径——自主研发的”黑晶臻彩屏”,通过纳米级复合结构设计,在保持LCD高亮度优势的同时,将屏幕反射率降至行业罕见的0.8%(普通电视约为2%-3%)。
这种改变有多直观?笔者特意选了一个晴天的午后测试:当窗帘仅拉开一条缝隙,阳光斜射在屏幕上时,普通电视的画面会因反光变得模糊发白,而追觅电视的屏幕却像一面”黑曜石镜子”,亮部细节依然清晰锐利,暗部则保持着深邃的层次感。到了夜晚关灯观影,《权力的游戏》中”私生子之战”的暗夜森林场景,以往会被”黑成一片”的阴影里,竟能看清士兵铠甲的纹理;《星际穿越》里米勒星球的巨浪暗部,也能分辨出海水的深浅变化——这种”暗而不闷、亮而不曝”的对比度表现,让整个画面的立体感和沉浸感直接跃升。
QLED+Mini LED双技术融合:把”画质天花板”焊在客厅
如果说黑晶臻彩屏解决了”显示基底”的问题,那么追觅电视的显示技术架构,则是对”画质上限”的彻底重构。不同于市面上多数高端电视选择单一技术路线(要么QLED,要么Mini LED),追觅独辟蹊径地将两大顶级技术”缝合”,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画质双引擎”。
QLED(量子点显示)的优势在于广色域与高亮度——追觅电视的量子点层经过特殊配比,实现了157% BT.709的广色域覆盖(普通电视约100%-120%),色彩纯度比传统LCD提升30%以上,无论是《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蓝,还是《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的粉橙色调,都能呈现得鲜活饱满;而Mini LED(次毫米发光二极管)的应用,则解决了QLED在高对比度上的短板——追觅电视采用了百级分区背光(具体分区数因尺寸而异),每个背光区都能独立调节亮度,配合量子点的精准控光,最终实现了2000000:1的动态对比度(行业顶级水平约为500000:1)。
这种”1+1>2″的技术融合,在播放《银翼杀手2049》的雨夜场景时尤为震撼:画面中既有霓虹灯牌的高亮红蓝光晕,又有雨幕中建筑的深邃暗部,亮部不泛白、暗部不发灰,每一滴雨珠的反光都清晰可见,仿佛真的站在那条潮湿的未来街道上。
自研芯片+AI算法:让”动态流畅”成为新标杆
对于电视来说,”静态画质”决定下限,”动态表现”才是拉开差距的关键。无论是足球比赛的快速攻防、动作片的爆炸场面,还是游戏画面的高速切换,一旦动态处理跟不上,就会出现拖影、模糊,瞬间破坏沉浸感。
追觅电视的解决方案是”自研画质芯片+多模态AI算法”的双轮驱动。其搭载的追觅TV芯片采用12nm制程工艺,集成了图像信号处理器(ISP)、视频编解码器(VPU)和AI运算单元,算力较行业主流方案提升40%。配合自研的”动态清晰度增强算法”,能对每一帧画面进行实时分析:通过光流法预测物体的运动轨迹,结合深度学习模型优化插帧,最终实现了120Hz高刷下的”零拖影”效果。
在测试《速度与激情10》的飙车戏份时,普通60Hz电视的画面会出现明显的”运动模糊”,而追觅电视的120Hz高刷配合动态补偿,不仅能清晰捕捉到轮胎摩擦地面的细节,甚至连赛车尾翼的气流扰动都纤毫毕现。更惊喜的是,其”游戏模式”下的输入延迟低至8ms(专业电竞显示器标准为10ms以内),连接PS5玩《战神5》时,角色挥斧的瞬间响应几乎与手柄按键同步,完全没有传统电视的”卡顿感”。
当”技术极客”遇见”家庭场景”,追觅重新定义了”高端电视”
从扫地机器人到无线吸尘器,追觅一直以”技术偏执狂”的形象深入人心。而这款电视的诞生,不仅验证了其在显示领域的技术储备,更展现了”将前沿科技落地家庭场景”的产品思维——它没有盲目堆砌参数,而是围绕用户最核心的”观影体验”需求,用黑晶臻彩屏解决反光问题,用QLED+Mini LED突破对比度极限,用自研芯片+算法优化动态表现,最终将”IMAX影院”搬进了普通家庭的客厅。
在这个”电视同质化”严重的时代,追觅用实力证明:真正的”高端”,不是价格的标签,而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和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当笔者关掉评测样机,客厅回归黑暗的那一刻,竟有些恍惚——仿佛刚刚从一场顶级的IMAX电影中醒来,而屏幕那端的追觅,正用技术告诉我们:家庭影院的终极形态,或许可以更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