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海陆家嘴的白领李萌第 5 次刷新外卖 APP 时,屏幕上 “预计送达时间” 已从 12:15 悄悄变成 12:38。这份标注着 “15 分钟达” 的午餐订单,最终在 32 分钟后才送到她手中 —— 此时午休时间已过半。8 月 18 日,“外卖大战 配送慢” 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像李萌这样的吐槽在社交平台蔓延:近一周内,小红书上关于外卖超时、无骑手接单的帖子超 90 篇,涉及美团、饿了么、京东等多个平台。曾经被价格补贴掩盖的履约能力问题,在补贴大战降温后,正成为外卖行业新的焦点战场。

一、时效承诺与现实落差:被撕开的 “15 分钟” 遮羞布
“15 分钟达” 的标签,正在成为外卖平台吸引用户的新诱饵。在美团外卖的搜索页,越来越多店铺挂出 “约 15 分钟达” 的标识,黄底黑字的承诺像磁石般吸引着赶时间的消费者。平台数据显示,带有该标识的店铺下单转化率比普通店铺高出 37%。但点击下单后,支付页面的 “预计送达时间” 往往会自动放宽至 20 分钟,而实际送达时间则更不可控。
北京朝阳区的消费者王宇最近经历了一场 “时效幻觉”:他在一家标注 “15 分钟达” 的便利店下单了一瓶可乐,商家 3 分钟内完成出餐,骑手 5 分钟后取餐,但接下来的 1.8 公里路程,骑手却花了 22 分钟 —— 原因是导航系统将骑手导进了单行道,绕路近 1 公里。“15 分钟的承诺像个营销话术,实际更像‘薛定谔的时效’。” 王宇在小红书的吐槽获得了 200 多条共鸣评论。
这种落差背后,是平台对 “时效” 的模糊定义。记者实测发现,“15 分钟达” 通常仅计算从骑手取餐到送达的时间,不包含商家出餐环节。而在高峰时段,商家出餐延迟已成常态:上海一家连锁奶茶店的店员透露,午间 11:30-13:00 的订单高峰,单店出餐队列常超过 50 单,即便标着 “15 分钟达”,实际出餐也需 20 分钟以上。“平台只催骑手快送,却不管我们能不能做出来。” 店员无奈地说。
二、运力困局:骑手多了,为何还是慢?
从数据上看,外卖平台的骑手数量正在激增。饿了么数据显示,截至 7 月底,其骑手月活数量同比增长 181%,月收入超万元的骑手是去年的 2.8 倍;京东则在二季度宣布,外卖业务已签约超 15 万名全职骑手,日订单达 2500 万单。但消费者的直观感受却是 “骑手变多了,配送反而更慢了”。
问题出在 “结构性失衡” 上。一位外卖系统工程师透露,骑手总量增长不代表高峰期的区域运力充足。以上海徐家汇商圈为例,工作日 12:00-13:00 的订单量是平峰期的 4 倍,但该时段能到岗的骑手仅比平峰期多 50%。“就像用水桶接水,桶变大了,但水龙头出水速度没跟上,高峰时还是会溢出。”
新骑手的加入加剧了效率损耗。今年夏天,饿了么众包骑手增长 236%,其中超 60% 是入职不满 3 个月的新人。北京骑手张师傅坦言:“新骑手认路全靠导航,遇到小区不让进、电梯排队,很容易超时。” 更棘手的是系统协同问题:部分商家的出餐系统与骑手 APP 不同步,商家看到的 “预计送达时间” 比骑手晚 10 分钟,导致出餐拖沓;而导航路线频繁变更、订单临时改派等情况,进一步打乱了配送节奏。
补贴降温则削弱了骑手的积极性。在价格战最激烈的 2024 年,骑手完成 “超时订单” 仍能获得额外补贴,而现在,超时不仅没有补贴,还可能扣罚配送费。“以前愿意抢远单、高峰单,现在超时风险太高,宁可不接。” 广州骑手刘师傅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态。
三、从价格战到服务战:外卖行业的 “深水区” 考验
这场配送时效危机,本质是外卖行业从 “增量博弈” 转向 “存量竞争” 的必然结果。过去两年,平台靠 “0 元购”“满减券” 疯狂抢夺用户,低价策略掩盖了履约能力的不足;而当补贴退潮,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敏感度急剧上升 ——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5 年用户对 “配送时效” 的投诉占比达 42%,较 2023 年上升 28 个百分点。
平台正在调整策略。美团试点 “动态时效标签”,根据实时运力调整送达时间显示,避免过度承诺;饿了么升级 “智能调度系统”,通过 AI 预测区域订单量,提前 30 分钟引导骑手向高峰区域集结;京东则凭借全职骑手优势,推出 “超时必赔” 服务,承诺超时 15 分钟以上赔付订单金额的 20%。
但这些措施仍难掩行业痛点。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指出,外卖竞争已进入 “细活时代”:不仅要拼骑手数量,更要拼调度算法的精准度;不仅要管配送环节,还要深度介入商家出餐流程。例如,美团正在部分城市试点 “预出餐机制”,通过历史数据预测订单量,引导商家提前备好食材;饿了么则为新骑手开发 “AR 导航”,实时标注小区入口、电梯位置,缩短找路时间。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利益平衡。骑手、商家、平台的三角关系中,任何一方承压都会影响最终时效。若平台提高配送费吸引骑手,可能导致商家成本上升;若压缩商家佣金补贴骑手,又可能引发商家不满。“现在不是砸钱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重构一套可持续的生态规则。” 庄帅说。
四、未来战场:时效之外的 “隐形竞争力”
当 “15 分钟达” 的噱头逐渐失效,外卖平台的竞争正悄悄转向更本质的能力。在上海静安区的一家连锁超市,记者看到货架上贴着 “外卖优先” 的标签 —— 这是平台与商家合作的 “前置仓模式”,将高频商品提前备货在离用户最近的门店,配送距离从 5 公里缩短至 2 公里内。这种模式下,该店的 “15 分钟达” 履约率从 35% 提升至 72%。
技术迭代也在重塑行业。饿了么正在测试 “数字孪生调度系统”,通过模拟区域交通、天气、订单量等变量,提前 1 小时预测运力缺口;京东则利用无人机在部分高校、园区试点 “空中配送”,将 3 公里内的时效压缩至 10 分钟。这些技术投入虽短期内难见回报,却可能决定未来的行业格局。
对用户而言,“快” 或许不再是唯一追求。调研显示,2025 年有 68% 的用户表示 “愿意多等 5 分钟,换取骑手更安全的配送”,73% 的用户关注 “订单状态的实时透明”。这意味着,平台需要在时效、安全、体验之间找到新平衡 —— 比如美团新增的 “弹性送达” 选项,用户可选择 “20-30 分钟达” 并获得小额优惠券,既降低骑手压力,又提升用户满意度。
当夕阳染红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北京骑手赵师傅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的配送箱里还剩一份超时 20 分钟的订单,备注写着 “不急,注意安全”。这个夏天,外卖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阵痛:从靠补贴刺激增长,到靠服务赢得信任;从追求 “15 分钟” 的噱头,到打磨 “每一分钟” 的体验。或许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说:“外卖大战的下半场,比的不是谁跑得更快,而是谁能跑得更稳、更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