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的特斯拉,正以一场密集的技术动作搅动全球自动驾驶江湖。从FSD 14的「十年之约」到智能座舱的可视化革命,再到超算项目Dojo的战略转向,这家曾以电动车颠覆行业的科技公司,正加速向「AI驱动的出行生态服务商」转型。而这一切的背后,既是技术迭代的必然,也是特斯拉应对行业竞争与商业压力的关键落子。

FSD 14:用十倍参数量,叩开「通用驾驶」的大门
8月11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正式宣布:「FSD 14可能是特斯拉历史上最重要的更新,6周后见。」这句话瞬间点燃了全球自动驾驶爱好者的热情——毕竟,自2019年FSD(完全自动驾驶)测试版推出以来,每一次版本迭代都被视为特斯拉向L4/L5级自动驾驶发起冲锋的号角,而这一次的「十倍参数量跃升」,更被业内解读为技术范式的关键突破。
据马斯克透露,FSD 14的核心升级集中在三大维度:其一,模型参数规模实现十倍增长,这意味着算法对复杂场景的理解能力、多维度数据的融合效率将迎来质的飞跃;其二,「罕见路况处理能力」大幅提升,无论是暴雨中模糊的车道线、无保护左转的复杂路口,还是突发行人横穿的异常事件,系统的响应速度与决策准确度都将显著优化;其三,「驾驶员注意力需求大幅降低」——尽管仍需在极端场景下接管,但这一表述的变化,暗示着FSD正从「辅助驾驶」向「准自动驾驶」加速靠近。
海外博主的实测线索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搭载AMD芯片的Model S/X车型中,FSD的可视化系统已出现代码层面的更新。有用户截图显示,原本基于轻量级Godot引擎的界面,正逐步向虚幻引擎迁移。要知道,虚幻引擎作为游戏行业的「画质天花板」,其强大的3D渲染能力与实时交互性能,将彻底改变当前自动驾驶可视化界面的「二维平面」局限。未来,车主或许能在屏幕上看到更立体、更逼真的道路场景——行人的微表情、路沿石的纹理、甚至雨刮器的摆动都可能被精准还原,交互方式也将从「被动显示」升级为「主动操作」,例如通过手势拖拽调整虚拟车辆视角,或在界面内直接标记特殊障碍物。
这一升级的意义远不止于「视觉体验」。虚幻引擎的引入,本质上是特斯拉对「车路协同感知」的深度布局。通过更真实的场景模拟,系统能在训练阶段覆盖更多长尾场景,缩短算法迭代周期;而在实际驾驶中,高保真可视化界面也能帮助驾驶员更快建立对系统的信任,为未来「无方向盘车辆」的用户接受度打下基础。
Dojo谢幕?特斯拉的芯片战略转向「AI6集成」
正当外界为FSD 14欢呼时,一则「马斯克叫停Dojo超算项目」的消息曾引发行业震动。如今,随着马斯克在X上的公开回应,这场风波的真相逐渐清晰:Dojo 3不会完全消失,但其形态将从「独立超级计算机」转向「主板集成大量AI6芯片」的集群方案。
时间回拨至两年前,Dojo曾被马斯克寄予厚望——这是一个专为自动驾驶训练设计的超级计算机项目,目标是「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处理海量真实道路数据」。按照最初的规划,Dojo将通过自研的D1芯片构建算力集群,最终达到100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的峰值性能,相当于数万个英伟达A100 GPU的总和。然而,随着AI5芯片的横空出世,这一计划被迫调整。
「分割资源研发车载推理芯片与云端训练芯片,毫无意义。」马斯克的解释直指核心:AI5芯片的跨代性能飞跃(据业内人士估算,其算力密度比上一代提升超3倍,能耗比却下降40%),已让特斯拉在车载端与云端的需求实现「芯片级统一」。基于此,特斯拉选择将多枚AI5/AI6芯片集成到同一块主板上,构建更紧凑、更高效的算力模块——这便是「Dojo 3」的新形态。
Rivian高级总监Phil Beisel的评价更具行业视角:「Dojo的理念并未消亡,而是以『广义AI6』的形式延续。」事实上,从AI5到AI6,特斯拉的芯片路线始终围绕「专用性」展开:不同于英伟达的通用GPU或Mobileye的封闭方案,特斯拉的芯片完全为自动驾驶的「感知-决策-执行」闭环定制,从图像处理单元(ISP)到神经网络加速器(NNA),每一个模块都针对视觉数据的处理优化到了「原子级」。这种「垂直整合」的模式,让特斯拉在算力成本上形成了独特优势——据摩根士丹利测算,特斯拉自研芯片的算力成本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60%。

转型AI科技公司:特斯拉的「生存之战」
无论是FSD 14的激进迭代,还是Dojo的战略调整,背后都是特斯拉的「生存焦虑」与「转型决心」。
从财务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的特斯拉正经历「至暗时刻」:总营收418亿美元,同比下降11%;汽车业务收入306亿美元,同比下滑18%;全球交付量减少13%。更严峻的是,核心高管层动荡——Optimus人形机器人、Dojo超算等项目负责人相继离职,暴露出「多线作战」下的管理压力。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特斯拉仍是全球自动驾驶技术的「灯塔」。据加州车辆管理局(DMV)2024年度自动驾驶报告,特斯拉FSD的接管里程(MPI)达到623英里,远超Waymo的232英里、Cruise的127英里;在中国市场,尽管本土新势力(如小鹏XNGP、华为ADS 3.0)快速追赶,特斯拉FSD的「纯视觉方案」仍凭借成本低、泛化性强的优势,占据高端用户心智。
马斯克的「大招」,本质上是一场「聚焦战」:关闭冗余项目(如独立Dojo超算),将资源集中于FSD与AI6芯片的研发,同时通过智能座舱的体验升级(虚幻引擎可视化),强化用户对「特斯拉=智能出行」的认知。正如他在内部信中所言:「未来十年,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卖车,而是卖『移动的AI空间』。」
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从2014年推出Autopilot,到2025年FSD 14蓄势待发,特斯拉用十年时间证明了「软件定义汽车」的可能性;而从Dojo到AI6,从可视化引擎升级到座舱交互革命,这家公司又在书写「AI重新定义汽车」的新篇章。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FSD能否真正突破「长尾场景」的瓶颈?AI6芯片的集成方案能否在算力、成本、散热间找到完美平衡?智能座舱的「游戏化界面」又是否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这些问题,或许只有在FSD 14正式落地后才能找到答案。
但无论如何,马斯克的「大招」已经打响——这场关于自动驾驶的马拉松,特斯拉仍在领跑。
发表回复